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為什麼E=mc2?



前言:
本書在介紹E=mc^2的由來,簡單的公式,背後的組程居然是複雜的。對於證明細節我並不感興趣,我閱讀也是採跳躍式閱讀,只有每篇的開頭幾頁和最後二篇讀比較細。

隨記:
[快速翻閱]

P.14 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平方
P.23 太陽本身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不停公轉,走完一圈大概要花2億2千6百萬年。→從出生到死亡,我們從未在同一個空間上重複待過,
P.46 如果愛因斯坦在那些年(1901~1908)未被迫把對物理學的追求變成一份業餘愛好。→這點還真沒留意,最偉大的科學家居然是業餘嗜好者!時間還真是相對論,多少科學家完全燃燒自己生命時間,但也達不到只用業餘時間的人!
P.50 對於愛因斯坦的理論最重要的一點是-光是不能加速的。→這應該是指在光速載體下,再向前移動,並不會產生超光速。
P.66 常識並不總是可靠的。
P.66 時間和空間可以合而為一變成一個整體,我們叫它「時空」,那時空中的距離就是具有不變性。→絕對作標?
P.199 深刻思考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後發現,地球只不過是一條圍繞在太陽週圍的直線上運動而已,只不過這條直線存在於彎曲的時空當中,所以它將自己「裝成一個空間裡(幾乎是)圓形成的軌道。→對此點感到非常的不合理,那人造衛星隨地球轉也是假象?大家都是平行下飛行??如果是平行飛行,那為什麼會有時間差(衛星時間走比較快)?
P.207 人們很可能會陷入一種對偉人本身的崇科和迷信之中,而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因為這樣的一種崇拜和迷信會礙科學本身的發展,它會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誤,認為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只是那些具有獨特天份和眼光超人們所存在的。→我的感想是愛因斯坦在某一層是對的,但再上一層就變成錯。而後人要的是有勇氣打破前人架設的金字塔,才可能再次躍進,就像萬有引力可能只是時空扭曲的表現,而真正的原理並不是地球遶太陽轉。就像牛頓的定理,後來許多都打破,但不損牛頓的地位,因為他重在是個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不是永恆的真理。

心得感想:
回到過去-對電影迷是可合邏輯的,但目前看到的資料,我感覺根本不存在,沒有證據說超光速後是會產生時間倒轉,只能讓時間相對變慢,或許可趨近零,但不會小於零,而光速飛行一去一返,你的親人早消失數百年了。簡單說,如果光速:時間停止,那為何光速到仙女座還要50光年呢?所以光速也是要耗時的,只是相對較慢,同理超光速也是耗時,但相對光速更慢而已。如同沒有比絕對零度更低的溫度,這是物理概念(比靜止更靜止,邏輯上就不合理),沒比時間靜止還要低的。
我們從未在同一個空間待過一段時間,也同時理解為何下飛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只是因速度突然改變巨大,身體無法瞬間調整,還留飛機飛行慣性下,而沒回到地球飛行速度。
令人沮喪本書堅持數學不使用超過畢式定理,但我看的還是很吃力,並且瘋狂的作超時空跳『頁』。這本已很基礎了,但我還是讀不太下去,看來要瞭解科學硬知識,我得重新打底子,不然科學類的書幾乎都讀不了。
沒想到E=mc^2這麼簡潔的公式,背後所動用的知識是如此的廣泛,愛因斯斯坦的成功已超出僥幸的運氣程度。
科學中有一個變數叫測不準一定是個問題點,這就如同哥白對地球為中心的理論,看到太多不合理現象一樣。很明顯人類科技尚未達完全明瞭,或者根本不瞭解,只不過像牛頓說的:『我不知道我呈現了什麼給這世界;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我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童,把自己投入比平常所見更漂亮的貝殼與平滑的石子而已,但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片尚未被發掘的真理的海洋。』,遲早測不準的原理,其實是測的出,只是現在不知為什麼,只能用機率來替代此未知數。
本書P.183 宇宙萬物應以光速運動,為何沒有,因宇宙看似空其實存在著希格斯的東西,有點類似楓糖漿,任何物體在楓糖漿,都明顯感到阻力,唯光不受影響,也就是它拖慢夸克和輕子的速度。這麼說只打破希格斯場,人類就能輕而易舉的光速移動!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前言:
原本是要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但發現身體狀況不佳,就退檔讀些薄一點的書。看到作者就很好奇,到底校長級的人物是怎麼讀書的,與我讀差別在那。看看正統教育者是怎麼讀書的。

隨記:
[隨興翻閱]

P.13「大量閱讀」的反面就是「精讀」。→考試用書是精讀產物。與我定義的精讀不同。
P.49 為什麼些孩子會在最基礎的學習上出現問題或障礙?這其中有一個最首要的原因值得我們思考,這個原因就是:文化刺激太少
P.53 國文不好,數學等其他科目也一定會不好。→無法理解書上說什麼。但我國文一直都是及格邊緣,所以覺得國文只要到達一定水準後就不必再深入(轉向大量閱讀),叫我背四書五經,我寧可放把火燒掉這些古書。免得礙著我讀書的興致。
P.56 閱讀不夠,抓不到文章的主旨。→這倒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方法,讓對方看一本書,然後問他重點在那,回不出來的都是閱讀尚不足的程度。
P.76 大量閱讀可訓練四點語文能力:
  1. 很快看懂文章,並抓到文章的重點
  2. 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文章要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
  4. 文章內容要不落俗套、有獨特的見解
P.98 就我個人看法,以下六種類型的讀物,對我們的孩子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必然會有很大的幫助,它們分別是:1.經典名著。2.優質的論述文章。3.法官判決文和偵探小說。4.知識性的文章。5.國際新聞。6.一般性的教科書文章。→感覺很多我都不中意,先筆記著吧。
P.101 外國文學書單:《百年孤寂》《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罪與罰》《地下室手記》《源氏物語》《枕草子》《蒼繩王》。→目前對文學不感興趣,或許有天會用到這些書單。
P.123 作者最愛的四本書:克莉絲蒂《一個都不留》(And The There Were None)、高汀《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梅維爾《白鯨記》(Moby-Dick)、遠藤周《深河》(Deep River)

心得感想:
文化刺激太少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概念,最近發現這個的影響程度非常大,要提起興趣是感受不同文化的刺激。當然這裡的文化不是那麼呆板的風俗,而是異世界的差異感受,那種感受會激發你學習的渴望。就如同最近發現DizzyKitten,我原本對英語興趣缺缺。但為了想聽懂她說什麼,我產生學習動力的刺激。
作者說的法官判決文和偵探小說,知識性文章來源於泰晤士報、紐約時報,這對我還真是個障礙。或許這就是我與校長最大的知識涉取的落差點。
對作者的印象偏負面,但居然都出自於網路資訊,本書內容是感受不到他負面的觀感(註一),或許身為教育者對知識的涉獵擁有一套很棒的方法,但作者說的方法我無法運用,閱讀外語,這還真是個遺憾,英文、英文,何時才能學會…。我一直找不到有效學好的方法,或許我太想抄捷徑了,我知道英文翻譯功能在未來會更強大,大到即時翻譯是基本工具。但目前還是緩不濟急。這點真讓我為難,不上不下的困境。

註一:從這推想,為什麼很少聽到他的反擊?格局?一個人到了一個層次後不願意讓低俗的人拖住,時間與精力比爭辯輸贏更顯珍貴。(猜)

資訊



前言:
書名取的很棒,但看了內容覺得並沒有太多新意。只是在整理資訊的演化過程。

隨記:
[隨興翻閱]

P.84 對巴貝吉(Charles Babbage,1832)而言,世界似乎由這樣的數據組成,這些數據是「自然與藝術的常數」。→光速、冰點溫度、心跳數…這都是自然界的常數,其中蘊藏著一些重要的資訊。像光速為什麼在真空狀態下是以299,792,459公尺/秒移動!?
P.236 由於巴貝吉的機器並非電動,並且所有數位計算機原理上都相同,因此使用電力在理論上並不重要…使用電力只是非常表面的相似而已。→當電子科技走到瓶頸時,可跳脫思考,或許有更好的介質。例:人體運作主要不是靠電子。
P.278 雞只是蛋用來製造另一顆蛋的工具。
P.283 就算基因一百萬歲,也不會比一百歲時更接近死亡。它從一個軀體跳到另一個軀體,世世代代,以自己的方式操縱軀體,滿足自己的目的。基因拋棄一個又一個軀體,在軀體老死之前遠走高飛。→這解釋人為何要犯罪有很好的另類詮釋,基因不在乎你的清白,它要在你毀滅前遠走高飛就達成目的。很多時候身上分泌的賀爾蒙和腺素,造成你思考上的偏移,像最原始的性衝動感受,明明不需要,但絕對曾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引力所影響,而去做些本質是無意義的事。當然這是有點牽強,立論不足。只是表達的是-無法確定所知的認知就是真的-這個概念。

心得感想:
第4章巴貝吉和艾姐(countess of Lovelace)在電腦未發明的時代,這兩人思維已進入電腦運用層次。而當他們死前都對看不到未來景象感到遺憾。(電晶體1948年由貝爾實驗試所研發出來)我對他們的怨念不知為何產生高度共嗚,一種看到超現代的世界,但身體卻困在當代的無奈,並看著生命因現實困境,讓時間流逝。或許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副作用,對當代感到厭倦,明明人類早已有能力辦到且知道可行的方法,但現實利益和陳舊的思維(註一),讓進步速度變的極度緩慢。


本書從語言到文字、再到遠距資料交換的發明。其中發現文字只是種符號,一種讓彼此知道對方所要表達的介質。英文拼字在初期,會發現原來大家拼字呈現亂拼,且並沒有準則,也就是說拼音文是由音轉換成文字,文字是種結果。如果要學好拼音文,重點要放在聽、說,文字學習要放到最後,從語文的發展發現,文法更是一種害人的東西。讓人限制了溝通的本質。而之中只有一個是不變的元素,進步的關鍵-數學。只有數學唯持著不變性,文字隨著時代的演進,字義都會跟著演化而改變初意。像最簡單的,問候你全家。這句在老一輩是敬語,現在是恐嚇語。
本書在描述資訊的由來,從語言到文字,然後說明傳遞方式和儲存的演進和多樣性。如果對演化『過程』感興趣才適合讀此書,至少我對如片斷式所組成的雜集並不感興趣。

註一:中元節居然還存在,最近新聞的話題就是中元節肉、蛋變貴。心中只有嘆息,怎麼世界被一大群落後的人類所形成的泥沼,困在原地無法大步向前。

上帝的粒子



前言:
在看完未來世界,就對現在研究的科學很感興趣。

隨記:
[快速翻閱]

P.16 希格斯粒子在標準模型裡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暗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希可斯場是一種遍及整個宇宙的隱形能量場,若沒有希格斯場,構成你、我和可見宇宙的基本粒子都不會有質量;沒有希格斯場,物質便無法成形,一切都不復存在。
P.206 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現的新粒子強烈暗示,夸克是透過與希可斯場的交互作用才得到質量,這些交互作用將其他零其量的夸克變成有質量的粒子,交互作用讓這些粒子有了深度,使得它們慢了下來;而這個抗拒加速的力量,就是我們所謂的質量。
P.207 儘管質量是物質的內在特質,也是量度物質的方法,但在標準模型裡,質量的概念消失了,相反地,質量完全建構自基本量子場與場粒子間的交互作用之能量。

心得感想:
這本書不適合一般大眾,我這科學迷兼物理白痴,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處在問號迷團中,各種基本物質的概念都沒有,更別說組合起來的運作。這些需要有化學背景的人才讀的下去,本書是在介紹希格粒子的發現與證明歷程,其中投入的資源真令人驚訝!如果知道歐洲巨大電子耗費在此處會覺得很奇特,而希格斯粒子並沒有如媒體說的神奇,比較像是證明空氣的存在,但證明後並不會創造新世界,但歐洲就是願意花費去做「純」科學研究。當然研究受到很大的反對,並在艱困的現實環境下向前邁進,也有半途而廢的狀況,美國花了20億美元,在德州挖了23公里的巨洞,但最後中止計劃。從這裡會發現科學重鎮並不是在美國,而是歐洲,從此推論美國末來科技會落後歐洲,美國太醉心於武器的研發了,這對人類還真是件壞事。中國也被牽著走,至今還沒看到中國在科技的貢獻,有也是軍事上。這些大國把大部份的精力花在軍備而不是進步,如果全用在增進人類進步,那今日的文明就不止是這樣了。

小蘇打天然清潔你的家250+



前言:
我是小蘇打愛好者,尤其是油類根本是殺手級剋星。來看看還有什麼好用的沒發現的。

隨記:
P.11 小蘇打粉正式的化學名稱為「碳酸氫鈉」
P.11 那裡可買到小蘇打粉?大賣場、一般超市、雜化用品、藥局。→有分食用和工業等級。我所知的是差別在純度,工業級的含有害的雜質。所以食用級的清潔效果不會比較弱。
P.14 不可不知的小打五大清潔原理:
  1. 軟水作用:水中具有鈣、鎂等礦物質,把小蘇打粉加入水中,能緩慢地抑制水中的金屬離子。
  2. 中和作用:中和酸性油污。→皂化後就能用水清除。
  3. 除臭作用:能吸附空氣中酸性污產生的臭味。
  4. 發泡作用:遇上生活中個種酸性的油污會起作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發泡作用。
  5. 研磨作用:細小顆粒可深入微小隙縫中清除髒污。
P.18 小蘇打糊:小蘇打粉:水以2:1的方式混合,主要用在清潔陳年污垢或重油污。
P.68 茶漬去除:醋水,檸檬片、小蘇打糊。
P.70 抹布去除異味:小蘇打粉、熱水
P.71 殺菌清毒:小蘇打粉、醋水
P.74 木製砧板就不適合用小蘇打來清潔,因鹼性的小蘇打會讓砧板變黑。→果然我這邊搞錯了。難怪砧板縫隙怎麼越來越黑。
P.85 馬桶水箱內扔小蘇粉可維持馬桶潔淨。
P.88 小蘇打粉加海綿,能溫和清除浴缸長期的污垢累積。
P.97 垃圾筒的定期清洗,用醋水除菌、小蘇打粉除臭
P.97 在馬桶中加入蘇打粉,能潔白馬桶內部又保養刷子。

心得感想:
運用小蘇打的概念很簡單,水洗不掉的通常是含有油性,而油性大致上都能用小蘇打來中和掉,簡單說小蘇打就是廚房救星。
作者有提到牙刷,感覺這小東西在清潔上妙用大,濾網、削皮刀,小縫隙都很好用。
作者把小蘇打發揮淋漓盡致,有些其實效果不明顯,像在衣服除汗臭,小蘇打粉救不回來。目前也找不到好方法,只有把舊衣丟掉。
小蘇打功能太多了,反而記不住,不如記它的主要屬性,中和酸性油脂和中和金屬離子(水漬物),大致上就能推導出可用之處了。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富足



前言:
看到這本書的內容,發現 科學世界是人類的希望,但看了[失控的銀行],人文居然帶給人類的是種絕望。我一直無法把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融合在一起,但兩者真的都並存在這個世界。

隨記:
P.2 莫若以明是對知識的態度,而小小的態度往往成就天淵之別的結果。「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所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日:莫若以明。」
P.19 如果超級電腦真要侵略世界,很難想像它為何不去侵略地球以外的地方,它不像人類得依賴地球,它更能在其他星期生存。
P.21 如果一個人無需動手工作,已經擁有能源、食物、醫療、教育…就如同《星艦爭霸戰》的世界,那麼,人們如何打發時間?如何找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看來這個層級的世界會比預估的早到來。我原本估計需要1千年,但可能只要1百年,當科技突破能源問題,糧食、物資問題就解決。接著世界就完全改觀,當衣食無缺時,人們對財富就不再感到渴望,而轉向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活著是為追求夢想,而不是活著只為免除飢餓的恐懼。我太瞭解這種感覺了!!我要有錢!有錢到活到死都很有錢,我對貧窮的恐懼早在小時就深植我心,即使到現在還偶爾會作相關惡夢。如果未來生下的小孩不需要經過此階段,相信心智上會跳脫金錢慾望,而直接到達純萃追求個人、精神追求的層級。如果撇開錢,我會追求什麼?我發現在金錢之牆的後面是空無,我早被禁錮在這時代的困境了,為了生活而努力。
P.33 如果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北美人平均生活水平,我們將需要五倍的地球資源才能滿足所需。→這個數據非常超出我的預期!!如果指的只是單純的能源,5倍很合理,但如果包含其他資源,那問題就大了!因為人類數量超載了,也就是無貧世界不可能到來。希望傑.威瑟斯龐(Jay Witherspoon)指的是能源!
P.34 我們從技術的角度來觀看世界,其實只有極少數的資源確實非常稀少;最主要的難題在於無法開採。→海水目前無法簡易轉成淡水,看著97%的資源無法利用,是很奇特的。所以問題很簡單,就是目前還沒找到好的方法。
P.36 中國一胎化政策。→這點我有點擔心,我擔心的不是中國社會不穩定性,我擔心的是這二十年中國的掘起勢必增加非常大量的土豪,而在缺女的情況下,亞洲男生將面臨非常大的壓迫與挑戰。還沒娶妻的別太挑了,再過幾年好女孩都外銷中國了。想想我自己呢?我也挺無言的,還在老化的問題打轉,無法進入精神層的需求,我很悲觀的認為妓女比較適合目前邏輯的我…(但我從沒找過,因為我有潔癖),何時能想通?我只能說,我不知道!!
我知道大家想說什麼…,不如自己貼出來。

P.47 比爾蓋茲:要降低人口成長率,最重要的關鍵其實在提高健康水平。→因夭折率太高,只能用數量來補。知識不足的人跟老鼠有同樣的生物本能!
P.49 解決基本的生存需求,就會來到上一層的富足金字塔:能源、教育、資訊/通訊。→看來目前卡在這層。
P.52 教育孩子如何培養創造力、好奇心,讓他們在批判性思考、讀寫能力、數學能力打好基礎,最有助他們面對科技快速變遷的未來。→想想google、wiki等工具,真是創時代的傑作。人類在資訊取得上突破了瓶頸,知識不在是巨大組織才有的武器,而是只要你有心就能取得的武器!面對當前的巨獸公司,DIY是下層擁有不敗的優勢。之前我非常看好英文教育,但今日我認為數學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P.56 富足金字塔最後一個元素是自由。→我一直找不到人類精神層次最高級的感覺,原來就叫自由!!
P.67 上百萬的新聞媒體無不希望吸引我們的注意,他們如何競爭?答案是轟炸「杏仁體」引起其關注。好消息無法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但壞消息有市場,因為杏仁體無時無刻都在找尋恐懼信號。
P.67 注意力也只是有限的資源。
P.68 杏仁體(相對前額葉皮層-思考區塊)早在人類的反應攸關生存的年代即已進化完成。有隻老虎在草叢裡虎視耽耽時,可沒時間讓你仔細思考,於是大腦就抄了捷徑。
P.71 150人是戰鬥隊伍最理想的人數。→人類社交最大交流圈。
P.75 改採正面思維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人是因悲觀的保護而存活下來,但要進化到下一階,需要的是正向思維。
P.77 我們每個人每日都擁有相同的24小時,如何運用這些光陰就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我浪費太多時間在家事上了!
P.136 地球上97.3%的水太鹹,另外2%的鎖在兩極冰層。→可用水只有0.5%
P.148 人類糞便可產生的能源每天超過一兆焦耳,廁所所占去全美用水的31%。→只要技術一突破就是種變向的造能省源。
P.156 科學家更是千方百計希望引發基因突變。我們把懂子浸在致癌物質,並以放射性照射,偶爾我們還會把它放在核子反應器中,這些方式帶來了逾2250種的突變,其中大部份都被鑑定為「有機食品」。
P.168 培養肉是從幹細胞生長而來。→看完真是超乎想像的必要科技,素食主義可能會因此沒落,環保、人道、潔淨的蛋白質,更別說美味的原動力。
P.230 在北非沙漠所能提供的太陽能為目前世界用電需求量的40倍。
P.244 (核電)第四代技術有兩個主要好處,首先是快中子反應爐,因為中子在爐中反彈的速度,比傳統的輕水反應爐更快,所以燃燒時溫度較高,這多餘的熱量讓快中子反應爐能夠把核廢料和額外的武器級元素鈾和鈽轉化為電能。第二類是液態氟化釷反應爐。它們燃燒的元素是釷,較鈾藏量豐富四倍,而且在過程中不會生產任何核廢料。→台灣核四第三代
P.245 光使用貧鈾(核廢料)以及今天棄置的積存燃料棒,我們就能為地球供應一千年的能源。→果然核廢料在未來是個寶,而不是垃圾,只是不知道怎麼再利用。
P.256 一小群沒受到監督與任何正式訓練的小孩,一樣可以非常迅速地學會使用電腦並且非常熟練。
P.257 一個孩子在電腦前所能學到的東西很有限,但四個孩子一同討論和辯論,就會學到很多東西。
P.270 除非我們改變測驗的方式,不然就難以遠到更深度的學習
P.318 激勵獎金除了可提高人們對重點問題的關注,並迅速解決僵局外,它的另一個重要之處是大小通吃(所有人都可參與)。人們接受風險的能力增加。→這個相對於補助政策還真的效益加倍。
P.330 要實踐一個偉大的好點子,當中會涉及相當多的風險,而且總會有人反對。人們會抗拒突破性的想法,直到他們接受它成為新的準則並止。
P.330 革命性的意念來自無意義的事物之中,如果某個想法是種真正的突破,那麼,在這個想法被發現之前,它必須被視為瘋狂或無意義的想法,或者兩者皆是-否則,它不會是一種突破。→突破是種奇蹟。失敗才是常態,但值得一試再試。只要創造一次的成功,剩下的只是複製成功方法。
P.352 禁止任何物品往往會導致黑市誕生,接著也會招來為剝削該市場所有產生的不法勞動力。
P.367 地球上水的分布

 P.414 幾何級數成長相對線性曲線


心得感想:
科技進展的速度(幾何),超出人類的推理能力(線性)。我們總覺得每年生活上並沒有什麼改變,但拉大到近150年就發現變化超快,再拉到到人類近代文明1500年,所描繪出的幾何成長圖是多麼奇異,所以用這十年科技速度評估未來的十年會嚴重失真。更別說百年後,從而推論只要這百年能沒重大災難,人類會跳脫前幾回文明毀亡的迴圈!!人類將能承受下一次大自然給予的文明毀滅週期。一百年前人類飛上天、今日已出現超音速機,一百年後出現超光速機,不可能嗎?你可能還停在線性推理,科技繼續依非線性發展。
現在知識的取得還是太慢了,問題出在語言轉換工具不夠強大和知識取得介質太差(例:盯螢幕一下眼就痛了),當這兩個問題解決,人類能力運用效率會呈爆發式成長,當每個人都隨心所欲運用、操控雲端的超級電腦,到時根本不必要創造會思考的電腦,運用百億人口的人腦思考串連(人工智慧)更勝純電腦思考效益,我們只需要簡單的創造更快的電腦,和更多人參與使用電腦,就能創造一個簡單邏輯的爆發式人類文明進化。回看到P.109,發現未來程式碼會走開放式的,微軟再過數十年可能會退出主流市場或者轉型,開放式有兩個優點,1、太陽底下人人看的到那裡有問題。二、集全人類的能力或許進度慢與亂,但有無限潛能,windows系統不是消失,不然就是開放,而且還是發生在比爾蓋茲活的時候。
人類能量尚未開發完全的一個重大主因是,自發性未完全運用。目前大部分人工作都是不願意,可想而知根本沒有運用人類大腦的極限,可能連10%都不到。上班運用的腦力可能還不及玩手遊戲的能量。
看來我們現在最大資源問題是,無法製造循環流程,大部分資源都是耗損未再重複運用。
教育制度落後已到了必須大改革的階段了,現在遊戲、電視太多誘因讓孩童失去求知的興趣,現行的古板考試測驗將會改變(參第14章),遊戲化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誘發式自主學習是未來教育的主流,而非現行的強迫式被動學習。
當富足之後,我覺得下世紀的人將無法理解我們這一代對物質生活追求的瘋狂行為。從本書倒能想像未來的人類邏輯將是另一個層次,因為我們今日追逐的物質生活,對他們來說跟轉開水龍頭取水般的平凡,根本是基本東西,而不具稀有特性。
真想早日達成自由的層級,當今大家都在努力這件事,而達成此層級就是努力賺錢,今日的夢想境界、明日的基本條件。
未來的科技發展,不再是大公司的專利。可能會演化成集眾人之力,作者提出的是獎金制(P.322)。給眾人誘因,吸引相關的專業與愛好者一起研發與競賽,這方法遠勝過一家公司的能量,所能創造的結果。目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Google AppsApple Store。很多好用的工具全是免費的。年輕人真的要好好把握這波的科技爆發期,研發雲端運用的機會,不用發展高科技的硬體,只要懂得開發軟體操作硬體,就能創造財富。讓世界先進科技當你的成功的墊腳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民主指數:台灣屬於有缺陷的民主。難怪覺得台灣民主運作怪怪的。

富足金字塔:生存→物質→自由。先要吃飽,然後會想追求品質,最後當一切都成為基礎時,人會達到自由自在的逐夢層級。
科技讓人看到光明,人文讓人看到黑暗。真不知道眾人為什麼這麼恐懼科技進步(例:自動化),或者只是對自己的恐懼?
對人類感到絕望嗎?那讀一讀本書會看到希望。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前言:
本書很淺顯易懂,而且論述的正是台灣。回首看了筆記,奇怪的是我明明覺得平淡無奇,但怎麼記錄那麼多內容。好吧,這應該是作者文筆厲害。

隨記:
快速閱覽

P.59 從現實世界來看,如果企業利潤來自於剝削的論點可以成立,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與其企業應該是剝削勞工最多的,才能創造這樣的經濟成果,然而實際上美國勞工擁有比世界上許多國家勞工更好的報酬。反過來說,被剝削最多的勞工,也就是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例如非洲,他們的企業應該獲利頗豐才是,但事實並非如此。也就是說企業普遍的藉由剝削勞工以實現利潤的這種說法,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成立的。
P.80 要解決台灣勞工薪資停滯不前的問題,首先要討論的並不是基本工資、剝削或是產業西進的問題,其實應該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的企業所能創造的價值遠遠的低於其他的國家?
P.86 企業或者產業的消失,其實是一個經濟體系的自然現象,正如同生物界的生老病死一樣,而透過人為的干預去扶植特定的產業,往往也會因此扭曲整個價值鏈的資源分配,甚至失去了讓另一個產業興起的機會。
P.103 台灣產業之所以無法向前邁進,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我們沒有辦法像1990年代由輕工業轉型電子產業一樣,在2000年之後再創造出新的產業與價值,而我們既有的企業也未跟上這波網路化的浪潮。
P.113 為什麼台灣會變成虛胖的電子王國?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的政府餵食了電子產業太多的補貼措施。
P.114 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匯率只是影響出口的短期因素,要提升出口競爭力,關鍵是技術革新與生產力。
P.115 2010年台灣的工業用電價格為全世界第四低,甚至低於台電的發電成本。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變相鼓勵高耗電的產業在台灣投資。
P.117 韓國政府雖然對於企業多有補助,並賦予一定的市場寡占地位,然而在企業的稅率上則是比台灣高出許多。
P.134 近年新台幣的貶值反映在央行外匯存底的累積

P.145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便宜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台灣不僅僅是低利率而已,許多時候更是已處於負利率狀態了。
P.148 試想,為什麼許多台灣的電子產業能夠在毛利率僅3%~4%的環境之下還能生存?為什麼這些產業會在台灣出現,而不是在美國、歐洲或是其他國家?追根究底正是因為我們塑造出的環境讓這樣的經營模式特別容易生存,或者說這類的產業也只能生存在台灣這樣特殊的環境。→我們的人才全給這些3~4%利潤的公司糟蹋光了。
P.162 不論我們最終是否會完全實施四十號公報,利差損的問題終究有一天會完全反映在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而當這些未彈引爆之後,可以想見的我們的政府又要動用大量的稅金來彌補這個黑洞了。→讓這些公司變到大到政府救不了的等級吧。
P.167 當熱錢大量湧入時,巨額的外匯存底是沒有用的。→外匯存底可以擋資金外逃。
P.170 按目前台灣的退休金制度來看,幾個主要退休金帳戶的現金流在未來十年左右就會轉為負值,因此目前已經處於實質破產的狀態,而我們的政府絕對沒辦法繼續按照現行的條件給付退休金。→讚,我已停繳了。感覺現在不是活在自由世界,受薪階級完全沒有選擇權,而且更讓我疑問的是,稅賦為什麼越低薪稅賦比率越高?如果廢除基本工資,同時增加公司所得稅,不就是絕佳平衡公式!?
P.172 台灣政府只剩下一最後一種解決方法,那就是債務貨幣化。所謂的債務貨幣化就是一個國家的政府透過印製貨幣來償付或稀釋負債,當貨幣的供給量增加,通貨膨脹就會隨之而起。
P.175 當這些補貼不再時,我們才真正要面臨嚴重的產業結構與產能的調整。→看來勢必會走向南韓式的破產,我能為自己留些什麼呢!台幣總有一天要反應真實價值-巨貶。
P.180 廉價電力不再→這遲早會反映成本,在廢核後又是另一波的漲價,幅度就不是10%20%,而是一倍二倍的漲。
P.211 請不要誤會台灣的經營環境愈來愈不友善,因為事實上過去台灣對於企業太友善了。
P.211 交由市場去自然淘汱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只不過我們的政府並不會允許這樣的現象發生。
P.236 南韓一定是敵人嗎?→我覺得是,對於沒有商業誠信的民族,你跟他訂任何契約都只是參考。這怎麼合作?國際事件那麼多血淋淋的實例,韓國民族性就是只求勝,不管什麼手段都是合理。除非你有強大國力在背後支持,讓對方不敢違約。中國行、日本行、美國行,但台灣不行,我們政府面對國際問題,能力極限就是辦作文比賽。所以要合作必須透由第三方作擔保,像作者說的Google。
P.241 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型態來看,興建這類的實體與硬體建築已無法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其邊際效用已經相當低。台灣政府應該要思考的是可以衍生出的科技與應用的基礎建設。→作者舉的網路建設,太貼切了。台灣的寬頻下載速度是全世界倒數第四名。說實在的我也是靠網路維生的(投機股市),但我必須受限工作環境,盤中不太能隨意走出家門。因外面無線網路頻寬、穩定度無法承受我的基本需求(遠端遙控)。光我一個人就被綁死在一處,無法多工化。那套到全台灣人呢?這怎麼與他國競爭?
P.244 解決貪汙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貪汙的機會,而取消人為管制與價格補貼就是最好的方法。
P.250 未來的幾年,我們也許會看到台灣許多企業出現虧損、倒閉與裁員的現象,也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絕對不會是所謂的「黃金十年」,而這點不管由什麼人來執政其實都是一樣的。然而,這樣的環境卻也正是我們進行產業轉型最好的時機。
P.252 正是因為政府的無為而治,讓紡織產業得以由市場機制進行優勝劣敗的淘汰賽,而那些存留下來的自然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資源並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P.267 它失敗,就失敗了,政府不該救,損失也是他們自己應該承擔的,這就是市場經濟。
P.270 現階段再投注大量的資源與韓國競爭其實是沒有意義的行為。一來兩國的產業優勢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二來我們現在競爭的產業其實都已經是進入成熟期,甚至在未來十年內就可能會被淘汰。


心得感想:
看了王伯達寫的內容,發現台灣有人才並不是沒人才。但台灣怎麼還不改革呢?難道真的問題不是知識而是人民的智慧的平均水準,平均水準似乎不太正確,應該是最低智能的那群要先拉到平均水準。
台灣需要的是倒閉,才能重生。當然倒閉的前幾年就像火燒森林一樣,光禿禿了無生機,但過幾年才會看到綠意盎然景像,絕對是超出原本的半死不活的景象。
我在想如果彭明輝王伯達兩個人碰到在一起會出現什麼火花。前者是萊因(管制?註一)學派、後者是自由學派。我是整合不出來,感覺王伯達策略,對台灣比較有幫助。但我也說不準,因為懂的太少了。繼續找經濟學相關作品來看吧,慢慢的把一塊塊散落各書的小拼圖一塊塊的拼出一張世界經濟圖,到時我才能解析這一切亂七八糟的經濟。

註一:我網路上找不到明確定義萊因式的經濟學派論點,待查。

[題外話]
想到保護主義,我在想目前主流的育兒策略。在遠古生下來後,都盡早獨立,才能在險惡的環境多一分存活率,但目前來看這個概念是不合這時代。這時代過早獨立反而是減低存活率。我一直在想我是很早就獨立的人,但為什麼我的成就並未出現提早發跡,反而是弄的滿身的病痛。這個問題很困擾我,為什麼!!在剛才的閃光一靈,發現人類物種真的太特殊了,文明是堆疊出來的。隨著時代的演進,知識已是種必備的能力,而成就也是在此基礎上的附加價值產物。也就是說在獨立前,隨著時代進步,一個人需要儲備的知識越來越多和一定的資源(錢為主),才有基本能力面對這個世界。也就是教育時限會越來越長。以前只要識字,現在最起碼是會用電腦。那這一切的推論,都是否定我當初的行事準則,越早獨立越有成就。如果是這樣,衍生出的問題是,生小孩的父母是否要設財力限制?或者生小孩是種權利,養小孩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唔,這好像是個發散問題…,我只能肯定一件事,養小孩是件耗費極高資源的事,絕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在資源不足下的孩童最終會反過來危害父母。這跟身體細胞概念一樣,在不正常的環境,會誘發突變成癌細胞,而癌細胞本能的求生狀態下,勢必會掠奪附近的資源以求生。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失控的銀行



前言:
對目前的金融問題一直有看沒有懂,看看本書是否能告訴些我不懂的地方。

隨記:
P.29 在金融改革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就是堅持各大銀行與金融機構,必須降低他們的投資資金中的借貸比率。
P.34 紓困反而讓銀行更容易借到錢。
P.34 如果一家公司仰賴政府的紓困,就算公司付不出貸款,它們的債權人也不會擔心這家公司違約,因而非常樂意借錢給這家公司。
P.39 有些銀行家在2008年拋出的「大到不能倒」問題,其實現在更為嚴重,因為從那以後,美國規模最大的幾家銀行,現在都變得規模更大了。
P.40 在今天放任大型銀行倒閉的後果,可能比2008年放任雷曼兄弟破產更嚴重,但拯救這些銀行,卻可能使國家陷入癱瘓。→這就訊息有價值,所以下次再發生銀行大事件時,直接放空銀行,因為下次連政府都救不回來了,勢必選擇全面崩盤。
P.69 借錢的陰暗面對銀行來說沒那麼黑暗,因為他們的部分成本,是其他人負擔。→不能用部分來形容,根本是絕大部分,因為銀行股東權益占不到10%的資金,有的只占3%不到。銀行公司才是真正的高槓桿投機事業。
P.86 借錢是會借上癮的,只要貸款到手,貸方就會傾向於借得更多,而且通常不願意減少債務。→當品嘗過2倍槓桿後就無法忘懷那美妙的感覺,一而再,再而三放大桿槓。
P.90 對銀行來說,存款是欠存款戶的債務,也是所有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回想第一次看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負債比是空白,還以為打錯。

P.105 當銀行開始把債務證券化賣出以後,他們對貸款的徵信工作仔細把關的誘因就開始變弱。→從債權人變成抽佣金人。
P.120 金融機構彼此依賴日深,卻也因此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
P.139 我們的提議:提高銀行的權益資本
P.142 一盎司的預防,價值等同一磅的治療-班傑明.富蘭克林。→這個比喻真好,其實就是有預防就有60分,沒預防,中獎就是倒下,預防的費用很少,但發生問題時,效用非常高。
P.159 政府擔保會讓為錢所苦的銀行被債務壓跨,或是借得更多,無助於重建銀行的償付能力,而且會出於扭曲的誘因,做出非必要的大膽投資決定,這麼做會讓經濟與納稅人都付出慘痛的代價。
P.187 當收拾爛攤子的代價是由別人來付,他們當然不會改變大借特借的政策。
P.189 銀行股份的市值往往低於帳面價值,因為銀行的管理階層不願意認列虧損。這是管理階層一廂情願地希望貸款。問題最後不會太嚴重;或是希望延遲公開虧損的事實,讓財報獲利數字好看一點,他們才能領到紅利。→看來銀行爆掉,不是因一件事故所造成的,而最後一個事件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順便混水摸魚把之前暗藏的舊呆帳一次認列。
P.194 政府如何控制銀行相關風險的問題尤其棘手,因為風險很難判斷,卻很好隱藏,而且風險的管理與控制,似乎不是銀行重視的優先項目。
P.203 一家銀行的獲利,取決於舉債與冒險的程度,和管理績效。
P.213 存款戶與其他債權人,因為有政府金援當靠山,他們願意以原本要求更有利的條件借錢給銀行。在實務上,就是銀行錯錢的利率會比沒有政府擔保的情況更低,這是銀行喜歡借錢勝過其他募資管道的強大誘因。
P.235 銀行很樂意以高價買下其他銀行,只要購併後,這家銀行被視為大到不能倒就值得。
P.246 如果存款受到妥善保管,例如放在銀行的金庫裡,不拿來投資,銀行一點都不脆弱。→基本原理,但不可行,因要人民付保管成本。但如果未來走向負利率呢?人民是否有選擇純存放錢的地方,而不准銀行進行投資!!
P.262 銀行家的行動通常是回應環境給他們設定的誘因,即便這些行動只能圖利他們,對其他人不會產生任何益處。
P.271 人們當下永遠不會去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因為他們總是覺得正確的時機還沒到來。
P.276 另一個問題:銀行太多了。→無利可圖的銀行,願意冒極大風險,來獲利。
P.277 要提升金融系統的健康與穩定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禁止銀行發給股東現金股利。要求銀行保留盈餘,直到銀行有充足的權益資本為止。
P.282 如果銀行因為沒有盈餘可保留,或是賣不出新股份,而無法募集新的權益資本,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銀行改經發生財務困難,甚至已經失去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監督單位不應該介入→只留下好的
P.295 《巴塞爾協定II》是造成金融系統脆弱,並在2007至2009年引發金融危機的肇因。銀行的財務槓桿變得這麼高是因為在金融危機迅速上升時,銀行根據自己的風險模型,運算資本適足要求,以節省權益資本。《巴塞爾協定II》允許銀行以風險加權法來運算資本適足要求。
P.299 只有權益資本能在金融危機中吸收損失
P.305 把資本要求從占銀行總資產3%提高到25%,只會讓經濟體中的金融債權重新洗牌,重建一個更安全更好的金融系統。
P.305 市場是否扭曲,要看當中的活動是否造成別人必須承擔風險。→日月光賺錢,但水污染是全人民承擔。
P.323 對政治人物來說,不必經過國會程序-打通電話就能挪用幾百萬歐元的權力,不管要花納稅人多少錢都值得
P.345 由於銀行的決策很明顯會影響他人,任何事情都交給自由市場決定的原則,並不適用於金融產業。
P.348 即使最大的銀行縮小了規模,金融系統的互相依存與危險傳染病,還是有可能產生極大的脆弱性。
P.378 《巴塞爾協定III》是根據錯誤的模型與運算結果,所以一點意義也沒有。→名稱響亮並不代表它就是正確的。
P.386 政府補助銀行或任何企業,對國際競爭來說一點也不具吸引力;這類補助只有部分企業受惠,會扭曲經濟,而其代價是由經濟體的其他部分來承擔、並導致太多資源(包括人才在內)集中在某些產業,導致資源的無效率運用。

心得感想:
這本書第二章在說明房屋貸款的槓桿倍數的損益,這點讓我很驚訝!這不是常識嗎?難道一般民眾對槓桿一無所知,只知道房地產投資是穩賺不賠的?還是停留在十年前的環境,上檔無限、下檔有限的高成長房價時代?
最近在看[富足],內容真是科學版的天堂世界,但回來作這本書筆記時,真令人沮喪到不行。政客與銀行間的掛勾連作者都沒辦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這點挺讓人長嘆。原本問題都是小問題,但經過負向循環回饋,最終都變成災難性的問題。目前問題的源頭真的無解,人民如果不提升素質,實在無法處理這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不像表面的只是,霹靂銀行爆炸了、爆炸了!)。銀行為什麼能如此為所欲為,因並政客放出誘因,政客為什麼一直存在,因選民的放縱,選民為什麼放縱?因為相信民主是種權利不是義務,不需要付出心力來照顧。再美的花園(制度),沒有園丁(人民)的照料,結果就可想而知…,雜草(爛企業)、蟲蟲(政客)全面占據花園,最終園丁一定會發現,但為時已晚,要花十倍以上的時間與資源的補救才能回復原狀。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馬雅千年預測書




前言:
我很想知道馬雅到底有沒有資料記載五千年前大洪水之前的人類歷史。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資訊。

隨記:
隨興翻閱

P.16 馬雅文明約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五百年
P.30 庫庫爾坎(Kukulcan)金字塔
P.31 西元前兩百年到公元八百年左右是馬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馬雅人在這地區發展了數百座市,蒂卡爾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最高峰時,此城有十到二十萬居民。
P.45 據專家研究表明,玉米的野生祖本可能是中美洲丘陸河谷中繁殖較快的一種野草,但它的真實標本至今仍未找到,也有人相信這種野草可能已經絕跡。更令人驚奇的是,專家們都肯定這種野草和今天的玉米有著天壤之別,它的果實瘦小,苦澀而毫無營養。所以說,玉米的培育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跟我認為的玉米由來差真大。所以馬雅時代就懂得農業改良!?
P.52 1562年,大主教蘭達(Diego de Landa)為了徹底地從精神上消滅馬雅人,傳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蠻地下令燒燬所有的馬雅文獻。用象形文字記載的馬雅歷史、文化、科學、哲學全都成了灰燼。→原來找不到文獻的原來是被天主教徒燒掉的。最重要的洪水文獻…到底五千年前到十萬年前人類的記錄都被燒光了。
P.65 據說,十六世紀西班牙人曾在祭祀頭顱架上發現過十三萬六千顆頭骨!當時的人,為了慶祝特諾奇提特蘭大金字塔落成,在四天的祭祀中,奴隸主竟殺了三十六萬人!→天呀,馬雅人到底有多少?36萬的奴隸!?這數據感覺很不真實。
P.140 水晶骷髏頭:目前世界上真的出現了大約十幾個大型水晶頭骨,除了其中的三個外,其他的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原來真的有實體而沒有失落不見,如果真有科技成份,早該被發現了。看來關於水晶骷髏頭的期待不能太高,
P.146 馬雅日曆中五十二年為一輪迴年。→但石柱記錄是二十年?
P.166 現代馬雅人的新陳代謝率比白種美洲人的平均低五到六個百分點,他們的脈搏每分鐘比我們少二十次,我們的平均脈搏有七十二次,而他們只有五十三次。
P.204 在公元300到700年的全盛時期,毗鄰城邦的馬雅貴族一直在進行著爭權奪利的戰爭。→看來人類建立的國家在興盛時後,都是走向消滅同類…,共榮似乎是假象。

心得感想:
我是不喜歡絕大部份的古董,我實在不懂把夜壺、破碗當成寶的意義何在,更無法理解神經病院當成古蹟的價值。這樣說太難理解,換個方式說,如果今日的一隻海綿寶寶玩偶不小心流傳了一千年,結果被當成寶供在博物館,我覺得是對二十世紀文化的一種侮辱。相對於古董,我喜歡歷史,因為那是真實發生的事。
僅留下來的書籍-《卡奇克爾年鑑》《奇蘭•巴蘭》《波波爾•烏》和《拉比納爾的武士》,可惜這些書的價值不高。
在看了本書覺得馬雅被消滅並非想像的不合理,畢竟在高度文明發展後,轉向進入自相殘殺的路途,一種完全走偏的文明發展。只是西班牙人做的太過份了。消滅馬雅統治階層這無話可說,但把人家的文獻給燒掉、毀掉大半的古蹟,這是人類的重大損失。但話說回來,如果是我呢?當我看到天主教我會怎麼做?天呀!!如果我是新統治者,一定也是燒毀所有天主教堂和聖經。真是糟糕,看來我並沒有比天主教高明到那去…。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小即是美



前言:
科學信仰者在讀此書前,先開啟思緒隔離層。並把反射性思考先去除,不然無法閱讀此書。一開始我還不知道這是什麼書,也是邊看邊罵。後來覺得不能用正向閱讀法來讀,反而要用檢核式式閱讀法,就是藉由反對者之聲找出科學信仰的弱點。當然不少的宗教信仰的詭辯,要分辨出來,然後不跳過不需浪費時間思考,畢竟那是個發散式的迴圈,根本沒有解答例:P.117 神所創造的最高層生物-人。這種論點,別浪費時間去細思。

隨記:
P.3 我們這一代最致命的一個錯誤就是,相信「生產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是說其實我們在消耗資本而不知:化石燃油、大自然的容忍邊緣及人類本質(P.12)。
P.23 新問題不是偶然失敗的結果,而是技術成功的後果
P.30 人類的知識是靠經驗遠大於靠了解,是故如僅考慮到人類知識的微不足道及片斷性,甘於居小就是智慧。→基因工程、核子技術、黑暗物質…等,其實根本不了解,而是靠經驗累積和嘗試而來的。
P.32 從經濟面來說,我們錯誤的生活方式主要是表現在系統性地培植貪婪及妒忌,因而興起許多無法達成的需求。正是貪婪的罪惡驅使我們掉入機器的魔力。
P.32 那些腐蝕靈魂,沒有意義、機械式、單調低能的工作對人性是一種侮辱,於是人性必然又不可避免地產生逃避主義或侵略性,而且沒有任何「物質及精神」可補已造成的損傷。
P.67 什麼是國家的最適規模?什麼是城市的最適規模?→當代科技不足以容許無限人口數的城市。即使辦得到,也是額外花費巨大資源。像摩天大樓v.s.平房,捷運v.s.腳踏車。水庫v.s.泉水。
P.76 巨形主義及自動化的經濟學是十九世紀情勢及十九世紀思維的殘渣,它完全沒有能力解決今日任何實質的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一個注重人而不是重視物品的體系。
P.105 生活的真正問題,總是超越或調和矛盾的問題。這些都是散發性的問題,因此就一般字面意義而言,是沒有解答的。→這句話說的好,我常常迷失在一些問題上。看來很多問題是無解,但也無關緊要,要懂得放手。
P.110 今天這種反形而上學的氣氛持續存在,失序的狀況只會每況愈下。教育不但不會是人類最偉大的資源,反而會循著腐爛的丁香花比雜草還難聞(譯:corruptio optimi pessima,意指墮落的天使比魔鬼還糟)的原則,成為毀滅的媒介。
P.120 農業的基本「原理」在於,它是和有血有肉的生命打交道。→植物、微生物…等
P.131 現代工業讓人震驚的一點就是它要求的是如此之多,達成的卻又是如此之少。現代工效率低落的程度似乎簡直超出我們日常想像能力之外,結果反而沒有被注意到。→光運輸所耗的能源就很可怕,更別說丟棄率。
P.160 美國核能物理學家,韋恩堡(A. W. Weinberg),他說:「我們可以了解有些它心仁厚的人之所以宣揚核能的正面效應,正是因為負面部份實在是太嚇壞人了。」→我是支持核能,但看到這句話讓我懷疑,我的資訊不對稱,難道還有我所不知的更糟的部份?
P.167 大自然總是知道何時該喊停,何處該喊停。→看股市就知道人類不知何時要停,最終是由大自然出手讓他停下來。
P.230 承認自己知識不足才是智慧的源起
P.284 機構越大,對秩序的需要就越明顯,也越不可免。但這個需要如果被照顧得太有效率、太過完美,以致於不為人留下一絲一毫空間去發揮他的創造直覺-所謂的企業式混亂,這個組織就會變成奄奄一息,成了了無生機的沙漠。
P.345 現代人類,沉醉在科技力量大展神通的興奮中,建立了一個掠奪大自然的生產體系和一種殘害人類的社會型態。
P.348 真理是以宗教言辭來陳述的。→那照作者的說推論,上帝就該打成二億個小神,這樣才是「小即是美」。基督教更是打散,才符合:嚴僅、公正、堅毅,及最重要的『節制』。

心得感想:
本書很多地方是基督教呻吟(例P.109),無法面對科技信仰的挑戰。當然新東西受眾人的歡迎一定有其道理,而現實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新技術就是充滿著缺陷。而本書對此部份展現出強力『咆』火。而我就是想要看到宗教信仰是如何說的,好讓我了解我所熱愛的科學信仰有什麼缺陷,從中作出調整,以避免犯下最大的錯誤。本書提到一個重點-人文。這是科技無法取代的部份,這點倒要好好留意,如何補強人文-愛觀點是很重要的。
本書很玩味的地方是,作者看出問題,也點出問題核心,但想出來的解決方法並未能解決問題,反而把問題更複雜化,演變成災難式的、發散式的問題集。我想作者是個優秀問題發現者,但不是個好的問題解決者。(參P.281)大型機構的問題-僵化,所以作者提出五個原則來解決此問題。最妙的是最結尾處,舉毛澤東為例。說實在的我沒看到毛澤東給人民自由和幸福,倒是看他讓中國文明倒退停滯數十年。
看來科技化最大的優點也是其最大的缺陷,最優化與去人文化。這點在運用科技時要加入的參考要素。在科技運用上,要保留彈性空間,別把技術運用到極致或根本是超極限運用。畢竟新技術存在著未知的地方還太多,還有太多必經的失敗還沒發生。目前最有危險性的科技應該是反物質研究吧。只希望別追求太快,一不小心搞出一個黑洞,地球文明就結束了。核能我反而覺得不是很擔心,技術進入成熟期了,人類該碰到的問題應該都碰到了,至少目前核子反應技術上,已採用物理原理來避免核爆的可能。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大過剩時代



前言:
當時買下的原因:我一直尋找當今經濟問題的關鍵,或許這本書會給我一些新的啟發。

隨記:
P.57 需求不足其實是過度供給的另一面
P.68 較低的稅率從未刺激足夠的經濟成長
P.125 讓貨幣變得更便宜,這就像用火來救火似的。我們不能在一個已明顯有著過多供給的環境中,一直去創造供給來刺激需求。
P.150 低利率也剝奪了真正謹慎節儉的大眾們真正合理的存款利率。
P.158 日本搖晃欲墜的國債,目前占GDP的占比已超過了200%。→大家看到目前的榮景都忘了隱憂。
P.191 全球失衡的規模是如此巨大,因此市場機制無法在可接受的時間裡,自行克服這個問題。
P.210 在全球勞力過剩的情況下,雇主沒有誘因或需要,增加勞工的收入。
P.260 最後我們一定要完全恢復所謂「賣空提價規則」(uptick rule),禁止股票的賣空。→作者真的有玩過股票嗎?
P.263 貨幣寬鬆很容易引誘人們從事投機與冒險行為,卻不善於在一個沒有額外產能需求的環境中,去創造新的生產產能。同時當銀行因零利率時近零利率政策的實施,以近乎零的成本借到資金,但隨後轉身以雙位數的利息把錢轉借給了消費者,從中獲取龐大利差時,這政策等於是變相向存款人徵稅。→好惡毒的零利率。
P.264 過剩的流動性仍將持續在金融資產上,創造出斷斷續續的泡沫,並週期性的推高利率,以及能源成本。
P.272 「解決」遺留下來的債務代表的是,將有人要損失一大筆錢。→問題是背後的債權擁有人-銀行,銀行下的老鼠會,是由人民存款建構的。雖然如此,我還是傾向消滅該銀行,讓這些投機銀行全部破產,由公銀接管,但為什麼不做呢?原來我們活在假民主的世界,政府已被財團把持。那再推論下去,二十三世紀可能會產出新耶蘇,一個屬於這時代的革命份子,他的主張將不會是以上帝之名,而是以真民主之名(名詞可以會變,因民主被政客用壞了)。目前看到的ISIL是一種新型態的起義(相較其他花花草草起義),先撇開他們的殺戮行為,而專注資金來源,是種非常傑出的策略,利用大國間的矛盾,取得資金,再占有石油(關鍵),擁有自主資金,從而完成自主權。可惜不是以民主為號召,此革命最終還是不成大局,等民智平均水準再高一些,以神之名必成笑話,以民主正義才是未來的主流。
P.274 一旦當錢變得這麼薄,這麼廉價,以致於連銀行也沒處理債務的誘因時,我們也會被這些債務淹沒。
P.276 公平攤債務已經勢在必行。→看來2015年利率上升時,就是清算債務的最佳觸發點,也就是各種地雷公司的連鎖爆炸時期。
P.317 美國最終必須要解決龐大公共債務的問題,但美國必須要先解決經濟的問題。因此請聽我解釋為何唯有先看到經濟獲得足夠的成長動能,就能夠處理龐大的債務問題。

心得感想:
先進國家打不過中國的生產能力,中國是拿人民的生命來換財富。這基本上是無解。不要命的程度往往被西方國家低估,就以住在台灣的我為例,冬季的北風,跨過台灣海峽,但那有毒物質的濃度居然還能嚴重影響我(每次鋒面一來,我眼睛就會發炎,代表空氣太髒),可想而知,未被稀釋的生產地是多毒,除非讓中國人民脫離一定的貧窮,一個不再想用命換的臨界點。真是諷刺,中國的資本化是社會動盪的源頭。接下來的民主化不知會變成什麼樣,真令人好奇。雖然很多封建主義者認為專制才是中國奴性最好的制度,但民智和財富開啟後,民主化是個不可逆的化學進行式。就像牛肉麵一樣,只要漲十塊,就絕對不會再下跌任何一毛。
沒想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刪掉大部分的公務員!減少支出而不是廉價資金的提供。
當前面對的經濟問題與以前不同,多出兆計的資金和數億的勞工,但卻用以前的方法治療新的問題。
本書有提到僵固的問題(P.200),尤其是薪資與租金的關係,新世代現在已買不起房子了,所以用租的,但目前政策是活絡經濟,導致物價全面上漲,而新世代卻得承受低薪和高物價的扭曲經濟環境,付不起租金,就代表該房無此行情,但房東不願降,因政府在後面全力推動資金供給,讓這些無處去的資金推升所有物價、房價和投資低產值的商品,廠商在沒獲利下當然不會加薪,所以新世代是這次金融事件最大的受害者,兩面夾殺。
在想這世界到底會怎麼發展,到底是民主最終把資本主義有效控制,還是資本主義在民主尚未發展突破人性貪婪的臨界點前,被資本主義控制。目前看來資本主義占了上風和很多優勢。照人類的演化合作基因比自私基因更適合生存,理論上民主最終會勝利…理論上。只是我猜想必定會進行多次的對抗,幸運的話是遊行,不幸的話就是演變成暴動,直到達成新的平衡。
一想到老一輩的思想如此僵固,我就非常的心癢。我也努力的思索,如何利用此不對稱性,從上一代那掠奪不該屬於他們的資源,畢竟他們思緒早已僵固不符這新世界,但他們號稱自己擁有全知的經驗法則,而新世代擁有的是新觀念和科技支援,如果老一代的思維是錯誤,那其中必定有機可圖,過時的錯誤觀念,必定造就行為決策上的失誤和挫敗。我得好好握這個機會,從他們犯錯時狠狠的分食他們的財富。具體做法有什麼呢?像放空趙藤雄的公司,因他說,房價不會跌的錯誤論點。放空金融類股,因相信銀行大到不能倒的謬論。當然時機點很重要,耐心也是新世代的優勢,時間是站在新世代的一方。
留意2008年金融海嘯後長期失業的人群,這群人通常再也無法跟上就業市場,當他們資金完全用盡時,除了自殺,不然就是搶奪,那何時會產生最大共振而造成最大破壞力呢?
學校真該把投資原理列入課程,買房的風險真的不低,雖說人性是貪婪,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風險,在榮景中無法評估經濟衰退的付款能力和恐怖的負向槓桿虧損,而更該死的是聽信上一代可行的方法,在這即將轉負的房價時代,再過十年還在還貸款時,會想為何房價不漲反跌!?怎麼跟老一輩的人說的不一樣?因時代變了,少子化的因子並不存在老一代,所碰到的問題,那何時才能買呢?如同本書作者說的,這些冤大頭們認賠溢價部份,直到薪資房價比到合理的水平。如果台灣經濟能力是世界第一,我們理當擁有世界第一的房價薪資比,問題是我們從來都不是經濟力世界第一,而是代工國家。想想自創品牌是多吹捧的想法,但也要看產業吧!在現今最熱門主流的產業要幹掉大國,你要擁有的人才數量是要超越大國人才數。問題傾全國人才也達不到大國的人才量,這就有陷阱了,在正面與大國比軍力。如果要在熱門主流產業生存,台灣代工真的才是活路,只要選對邊,在後線製造物資,同樣能仗虎(美)欺狗(韓)。自創品牌唯一有出路的是冷門高門檻的產業,像自行車、衣服等,畢竟大國資源不是無限,必定是把資源用在獲利最大的地方,軍事、高科技等產業。換個方式解釋,以運動來說,美國傾全力在棒球、籃球上發展,勢必冷落其他球類項目,就資源來看,足球怎麼可能拿不下冠軍?很明顯,即使大國也無法全面兼顧,不是他們不能,而是最優秀的球員會選最高薪的地方靠攏。而這空下來的就是我們用一軍打他們二軍的絕佳領域。
本書有關股市的地方要跳過,作者很明顯不瞭解,他的專長是放貸(P.280)。
本書在第12章敘述美國現狀時,才明瞭美國並沒有很好,基礎建設不再是世界第一水準,醫療占用17%GDP,高等教育更是昂貴到一般人難以負擔。這些都是衰敗的徵兆。
能源價格決定民間消費配置,如果有廉價的能源,經濟才會好轉,不然大部份花費都耗在能源費用上。
在看到第13章內容,我突然感到作噁,作者認為借貸的錢太少了,應該借更多,反正債務利息很低,而支持把錢投入公共建設,而非注資到銀行,只因政府要符合選民的期望,景氣只能升不能降。而更妙的是作者在前面幾章罵翻廉價資金,結果自己又高喊放出來的洪水只是小湖泊,不是海,所以還有10倍貸款可以借,最怒的是,我居然花錢買了這本書。這時我最好奇的是推薦者有誰…,暗我錯了,錯在沒看到有超級地雷-劉憶如也在推薦者之列,下次花錢買書時還是多留意一下。另也讓我很懷疑這些推薦者是否有細看本書呢?尤其是吳惠林上一本-富國的糖衣,也有他的份。而該書也是地雷作品。台灣是怎麼了?推薦是要負上自己的名譽,怎麼如此的作賤自己的名聲?
本書點出現今的問題,資金過剩和生產過剩。但提出的解決之道是讓人無言的-再舉更多的債…。這點太令人玩味了!就已證明資金過剩,但還要再舉再大筆的債?為什麼不是引導這些錢去執行作者說的公共建設?我真的看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