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逆時針



前言:
最近在咖啡店學了一招泡咖啡的方法,就是溢水式。一般都是等濾紙滲透乾了才移開濾紙。而這家店的做法是把濾紙加到滿,感覺是種加壓法。然後最後還剩一半水時移開濾杯倒掉。只取前7成的咖啡。喝起來嘛…,心裡感覺是有差,造成我最近又喝咖啡過量了...。星期五通常是休養不碰刺激性東西的,既然都摧下去了,就來讀書吧。

隨記:
P.0 如果我本身經歷了嚴重的健康狀況,我會去看醫生,但其他部分我很少照著傳統作法來。
P.22 他不再閱讀,因為就算戴著眼鏡,他也幾乎看不到書上的字。→年老真的比相像的還要艱困。
P.27 主要限制我們的,不是生理狀態,而是我們對於生理限制的心態。→如果覺得自己老了,心智會服從這想法,並加速身體老化狀態。如果反過利用呢?你可能運用到心智影響到生理的老化速度。
P.29 對健康「用心」,指的不是該怎麼吃、怎麼運動或遵照醫生矚咐,而是要擺脫自我限制的心態。
P.36 與其問「那怎麼可能」,不如問「為什麼不可能」。→ 覺得這句還是弱了點,在潛意識學有一則與言語有關的,在語句中不要加入「不」這負面用詞,因為潛意識會忽略,這概念是說潛意識認的東西是抽象,抽象不具否定。你說『不想要蘋果』,但潛意識只看到一顆蘋果的影像並產生向蘋果目標靠攏的引力。所以比較好的說法是,該如何才能。這樣比較能正確植入潛意識裡。回頭看這句,呃…,作者說的語句邏輯沒問題,是對的。我是怎麼了,這杯超濃咖啡,開始發效,腦速快到抽筋了?
P.42 年老抱持正面看法的人,平均比抱持負面看法的人多活七年半。
P.48 形式重於內容的觀念已經根深柢固,因此我們鮮少質疑醫生的指示。→其實醫生也是猜的,所有病都會引發一種叫不舒服的感覺,天知道是什麼。形式這裡指的是醫生這兩個字代表的權威服從感,他們說什麼你都照做,完全不經思索。
P.49 診斷只是提出疑問的起點,不是答案。→我看醫生時問題總是很多,我也以為我能得到答案,看到這句話才恍然大悟,這只是個開始呀。
P.56 注意變異是用心的關鍵→變異就是指細微的變化。這句說的好,觀察股市發現走勢變的非常的不隨機了。這種變異不知有沒有人發現,自動交易已壓倒性的把散戶排擠出市場,變成主導者,盤變的很黏但幅度變很大的奇異現象。回測歷史已反應不出這變異。但我還是遲疑了…,所以用心之後是要行動呀!
P.68 狀況不會一成不變,「穩定」是一種錯覺。→時間會改變一切,時間本身就存有不穩定性質。台北市的自來水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自來水,有錢還是裝個濾水器吧。
P.73 用心經營的親密關係能帶給人更多好處。→看來我得把結婚這事提升等級,如果我要更長壽和健康的話,取個十六歲妹子是最佳選擇,再低就犯法了。(民法第980條:男未滿十八歲者,女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結婚。)
P.78 自以為什麼都知,會看不見需要改善的地方。→就跟你說要小玩股票吧,讓股市羞辱你,才會知道自己的渺小。問我嗎?我一年中通常被差辱3百天,靠剩下65天活著。
P.84 昨天的「壞」可能是今天的「好」→以前腸胃不好喝優酪乳就會拉肚子,現在腸胃都好了,優酪乳反而是節省自體耗能的大幫手。很多好食物都要等消化系統健康後才有益處,腸胃不好時吃高纖食物是自殘的行為。
P.91 兩件事有關連,不代表互為因果。→這句話真是棒,這句話我思索了很久才領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幾年一直在實驗這觀念。我前陣子才領悟,這前善和後善、前惡後惡都是獨立事件!的確,善有善報是會發生,但理由不是所想的,是發生機率是1/4(善善、善惡、惡善、惡惡)。而作者說的更加清晰,有關連。前事會影響後事的機率是2千6百萬分之1。關連就是這麼回事。這機率是有點誇張但也相距不遠。例:你打了對方,也要對方在下次碰到你並在你虛弱時補你一刀才成立呀。
P.95 放棄的心態會造成重大後果。→這點倒是要加入下次困境時的參考因素,堅持多幾分讓事得到讓你滿足的水準。像如果不小心網路筆戰,下次要堅持到對方棄權。這是種虛假的滿足感,對健康有益。言下之意,那怕是小事都要抱著一定要贏的的決心去做,不然就不要做。半調子的行動通常會失敗,然後引發負面心理效果,虧很大。
P.124 會引發特定聯想、對行為造成影響的暗示稱為「促發詞」(prime)→你看起來好年輕喔!(光想就覺得我變年輕了) 或許讚美並不是想像中的負面和虛偽。
P.134 不要扮演「病人」的角色→這概念實在太棒了,一語道破夢中人。你是人對方也是人,所以平等的概念自然而生,你能從無助者,變成共同解決問題的共事者。
P.142 在聽醫生說話時,我們太常把他們的看法當啟示,把他們的建議奉為圭臬。→醫生只是說機率,而不是一定。
P.172 如果情境暗示我們「應該」累了,我們感受到的疲憊可能比沒有收到暗示還嚴重。→這個賈伯斯用的超神的,值得模仿。如何讓員工發揮超水準能力,語言的暗示非常恐怖,員工稱之為「現實扭曲力場」。庫克真的沒那個能力,只是靠中國市場剛好接起來的好運而已。大致上蘋果手機要走向衰敗了。看到iphone6醜不拉圾的外型,就知道掉下來是遲早的事。要等這麼多人發現iphone 6,真有夠醜需要一段時間。
P.187 貼上「病人」的標籤,你看起來就像有問題。
P.189 如果我們接受「我是健康的」及「我是生病的」這兩種對立的假設,然後去搜尋能證實這兩項假設的資料,就能對自身現況的全貌有更精確的了解。→我感到很累,從健康來看是睡眠不足而已,從生病來看絕對是有病!!
P.190 把病人標示為「末期」,可能是醫綱界最糟糕的錯誤→當聽到這句話,你身上的細胞大概已先嚇死一半了…
P.191 數字會創造「精準」的假象→說到體重就很明顯,當我達到標準體重時,我發現我的肚子就是多一圈肥肉…,什麼標準根本在鬼扯。標準體重自己最清楚,因為健康度有明顯感受。
P.201 專家只看得到符合自己所學的事物→拿著棒鎚人的眼中,只看得到釘子!
P.206 當醫生和病人覺得有尋求第二意見的必要時,就等於默認了不確定性的存在。→最好的答案,絕對不是第一位醫生說的那個答案。
P.209 我們應該是自身健康的專家,醫生只是顧問。→天天跟你身體相處最久的人是誰!
P.234 如果環境或生理的限制讓人沒有機會展現控制力,我們有可能「學會無助」。→如果工作上無法有控制力,可能要在別處建立擁有控制力的情境來幫助健康。看來玩遊戲當金主,也是有其價值的,奴工們要不要g呀~(高傲)。或花多點錢去享受別人的服務,虐虐服務生(小心別太超過,上新聞就不好了)。


心得感想:
很奇妙,所有知識似乎最終都會走向一個終極思想學-哲學。科學也是走到量子,量子最終也變成一種哲學。本書也是醫學研究到最後也變成一種哲學。
我發現我不該抱著我肝腎功能無法回到100%的狀態,而是先認定我可以讓肝腎功能回到最佳狀態的信念下去思索。間接的會引出一個想法,我可以回復到身體最佳狀態!
年齡不再是年老的標準,這時代的食物不在短缺,還過剩。所以以前的資源匱乏的條件在當今已改變(變異)了,你該活的比老一代更健康更長壽。而看到的並非如此,那問題極可能是心態,人未老心已老。心老人變老,這是本身的重要訊息之一。我們無法回到嬰兒時期那吹彈可破的嫩膚,但不代表不能重回最健康時期的狀態。光這心念一轉,你就能感受到從內心深出湧起的能量,心具有影響力絕不是假象。目前我的飲食已達到高標了,或許下一步就是朝向心理建設會更有效益。因最近買了一罐杏仁粉來喝,發現並沒什麼效果。所以我覺得飲食上真的達到滿足條件了,再多也顯示不出效益。為什麼我會知道什麼是有效與無效呢?因為有沒有效果非常明顯,像停用二週以上不吃鮭魚,然後再吃新鮮鮭魚煎出來的鮭魚油,次日立馬就能感受腦力的顯著差異。杏仁說好對視力有幫助,但沒什麼感受…。原因是我其他食物早就有足夠的養分了。
本書前面比較有用,到末章就沒趣,本書是寫給老人看的,所以後面都在心已老的老人,如何重返心理健康,我就隨便看看(註一),因為我還沒發生,且在發生前已轉向,並不會走到那一步-心老。


註一:另一種解讀
其實是要收盤了,等一下要去看電影就草草讀完吧。



書籍資料:
書名: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
原名:Counterclockwise: Mindful Health and the Power of Possibility
作者:艾倫.蘭格
原文作者:Ellen J. Langer
譯者:陳雅雲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0/06/01
閱讀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倒轉生理年齡的「逆時針」實驗
第二章 你有無限可能
第三章 生病是可以控制的嗎?
第四章 到底是誰為我們設了限?
第五章 重新設計規則之必要
第六章 語言就像安慰劑
第七章 貼了標籤,結果會自我應驗
第八章 你的問題,專家所知有限
第九章 用心地成長
第十章 控制自身,重返最佳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