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喚醒你與生俱來的數學力



前言:
今天盤局需要專注,但時間似乎過得很慢,就順手抄起一本書來看,打發這凍結的大盤時脈。

隨記:
P.58 算術是一門磨練條如何「迅速且正確解答已知問題能力」的科目,數學則是一門「培養你解答未知問題能力」的科目。→這我倒沒注意,想想機率學不就是解決未知的技巧!
P.79 不重複且無遺漏的分類。這也是以數學式思考分析事物時的基本。→萬事起頭難,但只要簡單把問題分類,一下子就覺得很簡單了。今天有十件事要做,用重要、緊急作排序後立馬就知道先做那件事。
P.87 單就把散亂的東西排列整齊的「整理」→分析問題第一步把所有資訊分門別類,作者舉元素週期表,一開始元素是散亂的,但經過莫塞萊重整後,元素變成一目瞭然的表格。而不是亂排列的,而是照質量來排序。在排序過程中發現居然有空格,進而發現新元素。沒有做什麼事,單純就圖就能推理出很事。這就是整理的妙處。
P.94 用乘法式思考將相異的概念湊在一起,就是一種典型的數學式思考→愛情x麵包,就能弄出一個矩陣。這就是一種相異合併的例子。

P.96 改善四原則
    取消:能否省略工程、作業、動作?
    合併:能否同時進行多組工程?
    重組:能否調換順序?
    簡化:能否簡化作業?
P.109 正確的證明是由小到大→睡眠不足會導致虛弱,但不能從虛弱換導出是因睡眠不足。虛弱的成因太多了,睡眠不足只是其中一樣。
P.116 推導出正確證明(邏輯)的訣竅,就是以充分條件為假設,以必要條件為結論來進行思考。→先記著,沒看懂這在說什麼,有空再回頭看。
P.150 抽象化-推敲出本質。→作者的抽象化跟我理解的不同。他的說法比較像歸納。例:1,4,27,256,3125,46656...,可化成Nn。老鷹、鴿子、麻雀可抽象出鳥類。
P.150 歸納出共通的性質
P.162 圖論→由點和兩點之間的連線所構成的圖。像台北捷運,由地圖變成節點圖,而這節點化後反而讓人更快抓到感覺。
 

P.187 七個數學式思考的面向:整理、順序概念、轉換、抽象化、具體化、逆向思考、對數學的美感。
P.188 演繹法和歸納法
演繹法是:「從適用於全體的理論(假說)推導至個別的情況。」。演繹法,指的就是把抽象化後的情況,套用在具體實例上。→鳥類會飛,所以鴿子也一定會飛。
歸納法是:「從個別的情況推導出適用於全體的理論。」。所謂的歸納法,就是從多組具體實例當中找出共通的性質,再加以抽象化。→鴿子、老鷹、麻雀都會飛,所以鳥類會飛。
雞鴨鵝:原來我不是鳥類...(哭)
P.196 交錯使用演繹與歸納,可幫助我們發揮極大的力量。
P.197 逆向思考→殺人所以是壞人,這就是正向思考。但壞人不一定會殺人,這就是逆向反思。警察殺人,但也不一定是壞人,這就是第三方思考。簡單說作者要表達的是多元化的思考技巧。
P.222 對數學的美感:講求合理性、利用對稱性、追求一致性。→作者舉古典樂為例,就來聽聽古典吧,讓這句話變成具現化-MUZIKAIR-百大名曲


心得感想:
讀這本書最美妙的是時機,邊讀書邊看著錢進口袋。最好今天就給他跌10%吧!
$.$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糖、脂肪、鹽



前言:
沒什麼想說

隨記:
P.22 世界最大的香菸製造商菲利普莫斯(Philip Morris)合併了通用食品(General Food)和卡夫食品這兩家最具規模的食品製造商。→把食物給毒物專家操弄,真是有夠諷刺的現實世界。
P.10 工業化的食物生產確實一向是根本問題,首先,加工過程剝除了食物的營養價值,大部分的穀粒都被轉換成澱粉,糖被濃縮、脂肪也被濃縮甚至糟糕的是氫化成對健康極為不利的反式脂肪酸。
P.19 我發現聯邦政府在食品安全上沒發揮什麼作用。不僅如此,農業部其實是肉品業的祕密同謀,這個屬於公眾的政府機構以利益競爭為由,拒絕協助我瞭解最基本的真相。
P.28 關於糖,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出於本能,人體會需要糖。
P.29 甜味劑的來源大概可以平均分成三處,甘蔗、甜菜和含有高果糖漿的玉米糖漿。
P.37 選擇食物時,大眾的主要考量不是營養,而是口感、味道和味覺的滿足感。→或許問題出自於一般人的無知,順從口腹慾望。
P.37 人類喜歡甜味,但多甜呢?食物和飲料中的所有成分都讓感官快樂的最佳濃度,這個最佳程度就叫極樂點,它支配著我們的飲食選擇,這力量比我們所了解的還強大。→奧利奧吃過的,幾乎無法抗拒那甜美感。直到便便出現惡臭我才驚覺,這東西不能吃,太傷身了!
P.42 對甜味的渴望代表孩童對高能量食物的需求訊號,因為他們成長得很快,身體會想吃能快速提供能量的食物。→或許小孩真的可以吃些糖,因新陳代謝率實在很快。這件事一直讓我很困擾,跟鮮奶問題一樣。小時喝鮮奶覺得很補,但成年後喝鮮奶根本是自殘的行為。現在喝就狂拉肚子,真的回不去了,不能再像小時候把鮮奶當水喝。糖類更不用說,吃多一點,腰就多一圈了。到底吃糖和鮮奶的年紀臨界值是何時?隱約感覺是成年時。
P.102 十九世紀未:約翰.哈威,家樂醫師在密西根草原上建立龐大的醫療園區,本意是想治癒觀察家所稱的「美國病」-因為消化不良而造成的胃脹痛。全美國人似乎都患了這種症狀,主要是因為早餐所吃的東西。十九世紀美國人會以香腸、牛排、培根和煎火腿揭開一天的序幕。一天下來,再加上愛吃鹹豬肉和喝威士忌,結果油脂成為全國的佐料。→前因脂肪過多發明無糖穀片,但隨著商業化接著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穀片一直加重糖分,直到收斂後的極樂點,大約含糖量在24~36%之間。健康的發明,最後也難敵市場競爭。不加糖就是退出市場。消費者原本信任的品牌,但品牌最終向利潤低頭,反過來違背信任。這現象真的常常上演,我們深信不疑的品牌,幾乎沒幾個能不向股價低頭。桶二早就沒良心了純利益導向,看看經典的牛肉泡麵,背後密密麻麻的化學名稱。真讓人納悶就簡簡單單的泡麵會出現這麼多的化學物質?極樂點是吧!
P.192 基本上油越熱,食物吸收的油越少。→但油劣化會加速,進而增加生產成本。
P.193 每一克脂肪中含有九大卡的熱量,比糖或蛋白質多了兩倍。
P.193「百分之二」的標示會讓消費者相信已去掉百分之九八的脂肪,但事實上,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只有百分之三。→低脂只是商業術語。
P.198 脂肪沒有極樂點的限制。
P.198 高脂奶油中加上一點糖,味道最好。這種組合形成強大的相互作用,為彼此創造奶油與糖個別無法達成的超級魅力
P.199 在糖和脂肪混合的食物中,熱量大多來自脂肪。→士力架很甜,但百分之60~80的熱量來自脂肪。
P.212 乳酪沒被當成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這是全脂牛奶所沒有的利多,但事實上,乳酪飽含脂肪,尤其充滿跟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飽和脂肪
P.212 營養學最大錯覺是乳酪所含的飽和脂肪看起來不像脂肪,因為它在室溫下是固體(跟蛋白質分子鏈結在一起),大家經常忘了它是壞的脂肪。→唉~最近才迷上瑪格麗特比薩。
P.212 凝乳酶取代熟成過程→當今乳酪量產主要是工業速成,而不是原始的自然熟成。現今已沒什麼天然食品,凡加工品必然都是一再改良,用更便宜更快速的工業化方式生產。現今吃的大多加工品只剩下味道。現代醬油真的是醬油嗎?低脂鮮奶,這真的是鮮奶嗎?還原濃縮果汁,為什麼有人信那是天然?一切覺得很天然的東西,現今根本都不天然了。
P.213 布魯克曼說他吃得出卡夫乳酪中高含量的凝乳酶,而他偏好手工製造,仍需十八個月以上熟成時間的乳酪。→常溫下乳酪會壞,但卡夫出品的不會。
P.269 行銷瘦牛肉最成功的方式,卻也最充滿爭議。不用針札、鹽,醃製或直接切掉肥肉,而是利用氨氣做出美國人見過最瘦、最便宜和最常吃的漢堡肉。→雜碎肉比想像的糟,是貼近消化系統的肉,此區的肉容易受到大腸桿菌污染且九成是脂肪,而去肪最省錢的作法就是氨氣法,脂肪去除,肉也變成粉紅色。真相總是讓人驚呼連連呀!
P.310 假設人類有脂肪極樂點,數值將會比糖的極樂點高出許多,甚至超過最郁的鮮奶油。而祖魯諾斯也發現,食物當中有一種東西會比脂肪單一成分更具威力,那就是添加了糖的脂肪。大腦面對糖和脂肪的組合,會完全查覺不到脂肪,脂肪因而隱形,人體防止過度飲食的剎車完全失靈
P.312 過量的鈉使得身體組織裡的液體進入血管,導致血量增加,迫使心臟得更用力皮縮,因此造成高血壓
P.398 這些產品的配方都經過對自己的所做所為甚詳的科學家計算,已至臻完美。我們務必記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產品會出現在店內不是偶然,一切都是蓄意
P.398 我們把商店想像成滿布地雷的戰場並不為過。

心得感想:
口腹之慾還是要解決,最近比較喜歡上辣椒,五更腸旺真是美味,做的好的是麻而不辣。美食當然還是要吃,但要追求更好的美味。但話說回來五更腸旺很鹹所以很下飯!@#$%^&,這不就又碰到過量的鹽的問題?看來追求美食,最終都落入了商人的陷阱,損害健康。一般食材大多沒什麼味道。或許只有折衷之法。用最新鮮沒加工過的食材作料理核心,只有調味料用多一點或許是唯一能接受的地方。看來出去外面吃,速食、超商全被都被封殺,只能上館子了。至於甜食只有特別節日歡樂一下,平常還是不要碰為妙。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前言:
原本抱著嘲笑的心態在看本書,正義,偽裝利益的功具罷了。但看過才發現,正義下面還蠻多可以討論的東西。在個人觀點正義沒什麼好討論的,但在全人類觀點,正義值得思考研究。

隨記:
P.12 「市場不該管束」的標準立論有二:一是市場增進社會福祉,因為市場提供誘因,讓民眾願意努力供應別人所需之物。[「福祉」(welfare)指的不是經濟面,也包括非經濟面的福利安康。]二來,市場亦尊重個人自由,不強加特定價值於產品和服務之上,讓交易民眾自己選擇其價值。→這在災難現場所產物價發飆的問題,美國政府還想弄個「反哄抬法」來對抗這發災難財的行為。
P.14 美德出發的正義觀要具備道德力量,前提就是不可以拿美德無限上綱。有的時候,災區也許應該「接受魔鬼的條件」,付出貪婪獲得肯定的道德代價,讓物價上揚,藉以從遠地引來大批的屋頂修理工和承包商。
P.15 古典正義論是源於美德,現代正義論則從自由出發。→在說一種時代演進所對定義的轉移現象,不能說完全,但有點到要點。
P.22 人民反對的不是紓困金用來獎勵貪婪,而是紓困金用來獎勵失敗。→賺錢的公司理當分紅,但賠錢的公司要人民買單。這就是2008年金融風暴引發民怨的癥結點。
P.25 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棘手處卻在「應得多少」還有「為什麼」。
P.25 通往正義之路界定了三個出發點:福祉、自由、美德。
P.26 就是對個人對社會,我們都認為繁榮比不繁榮好。換言之,繁榮很重要,正在其增進福祉之效。→最多人的最大幸福。
P.48 只要涉及人命夠多,尊嚴與人權的顧慮就應放下,並以此推斷,道德到頭總歸是成本效益的計算。→書中提到兩則故事,殺1人救3人和嚴刑拷問炸彈客以救千人。道德界線是隨著死亡人數而改變。
P.50 功利主義標榜是一種道德的科學,並以幸福多寡的衡量、聚合、計算為其基礎。個人偏好只需衡量其禍福得失,不需評斷其是非輕重。人人偏好都是同等輕重。→道德最後也是能量化。
P.54 替人命貼上金額根本就是道德遲鈍→像馬公空難,每人獲得千萬,這就是人命貼上金額,感覺讓人滿意的。沒看到大眾的反對。但如果只賠千元,大概會鬧個滿城風雨。人命真的不能被定價嗎?明顯是可以,但要看金額。
P.70 如果你認為正義就是幸福的最大化,可能就會支持財富重新分配。→戳到利益最大化的要害。
P.109 代孕契約與正義→反對意見為代理者是否自願,辱格,把代理者視同工具。我覺得理由都太爛了,非自願就不會收錢,代理費所費不貲。而想出辱格的人有病吧,能代理者大可傲驕的說自己有孕育能力,妳沒有。誰才在羞辱誰?
P.117 如果人權的依據不是功利,其道德基礎何在?自由至上主義提供了一個可能答案:人不應被當作造福他人的工具,如此便是侵犯基本的自我擁有權。我命我力我身皆歸我有,且只歸我一人所有,其處置不應看社會整體高興。→這會造成今日社會最麻煩的問題,貧富不均。
P.121 把道德建立在利益偏好之上,適足以毀掉道德的尊嚴。→說的是利益最大化,本質就是利益計算。所以否定利益最大化作為正義的核心。
P.122 康德思路如下:人在像動物一樣趨樂避苦之時,其行動並非真自由,而是成為食色愛慾之奴隸。為什麼?因為在尋求欲望滿足之際,人之舉手投足莫不是為了某一自身外在之目的。往東是為解飢,往西是為了消渴。→你並沒有在做選擇,你是被選擇。你想玩通宵電玩,但累到只想睡覺。你沒得選只好乖乖去睡覺。這論點有點隱誨。康德在定義一個更嚴僅的自由。
P.124 康德的自由觀與道德觀的連繫點。自由不是為了達成特定目標而做出最佳手段的選擇,而是自己選擇目標,而這目標本身即終極目標,而非通向其他目標的手段。
P.124 自主vs他律→他律,類似我現在讀這本書,為什麼?因為想增進知識、為什麼?因為有知識才有能力賺錢、為什麼?賺錢才能去北海道、為什麼?去北海道可以吃到飽的新鮮帝王蟹。我自主是吃到飽的新鮮帝王蟹,讀書、賺錢都是他律。
P.125 康德所謂的自主就完全不同了。當行事出於自主,其依據就是自訂的法律,做一事就是為了做這件事,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人不再是用來追求外在目的之工具。人有尊嚴,正是來自這種自主能力。這種能力標示了人與物之別。對康德來說,尊重人尊嚴,就是把人看成目的。功利主義就是錯在把人當作促進整體福祉的手段。把胖子推下天橋,把他當做擋住電車的工具,就是沒把他當做目的本身來尊重。→一開始覺得被點悟,但想想又覺得更怪,那橋下的五個人不人!?好吧,大概康德指的是推人下去這行為與思維是合邏輯(他定義的自由)。難怪普遍都會說康德論很難懂,搞的太複雜了。
P.125 根據康德,行事的道德價值並不由其後果決定,而要看意圖。道德的關鍵是動機,而且只限於某種動機。你去做正確的事,出發點必須是這事本來就該做,而不是別有用心。→你救了一個殺人犯,結果後來他又殺了人。根據康德論點,你的道德是正確對,動機幫人,幫壞人殺另一個好人?算了,就當作在定義道德行為吧。理論總是與現實充滿悖離。
P.130 康德說法的關鍵,是行善應是為了行善是應該(義務),而不是為了自己快樂(助人為樂)。→好強的人,抓到我對助人的辮子。的確我助人是因為我能得到爽感,我才會助人,我根本不覺得助人是我的義務,而康德覺得助人必須是種義務。
P.132 (康德)「自然一切運作皆依定律,」例如自然定律、物理定律、因果定律。人類亦然,畢竟人也是自然生物,並不能免於自然定律。但是,如果人有能力自由,就有能力在行動時遵循他種定律,也就是物理之外的定律。
P.133 自訂的定律要來自哪裡?康德回答:來自理性。人不僅是情感動物,不僅受制於苦樂之感,也是理性動物,具有理性的能力。如果理性決定意志,意志就能成為一股選擇力量,獨立於自然或喜好之外。→突然感覺康德魅力大減,當今理性已成為必要能力。可見在當代理性是多麼匱乏的能力。
P.134 康德心目中的理性,也就是實賤理性,涉及道德的理性,並非工具性那種(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而是「純粹實踐理性,其制訂定律是先驗的(編按:a priori並非基於經驗或實證),亦無關任何實證目的。」→最後一句我也看不懂,別問我…
P.134 「假然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 又譯假言令式)是比較尋常的一種。假然令運用的是工具性理性:欲X則Y。想要商譽卓著,就童奴無欺。→我做這事另有目的。
P.134 「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與「假然律令」做對比。假然律令是有條件的,定然律令則無條件。康德寫道:「如果一行動之所以是善行,只為了它能成全另一行動,其律令即假然。如一行動之善是善在本身,是意志遵詢理性之所必然,其律令即是定然。→我就想這麼做,沒有其他目的,做這事就是我的目的。
P.138 就康德看來,自殺之錯與殺人之錯並無不同。兩者皆把人當物,不把人當作目的來尊重。自殺之例可以看出康德道德觀的一明顯特色:尊重人是一種義務。→殺人違反他人意志,自殺是把自己視為工具以求解脫。康德是這麼想的。那推導出,活著變成是一種義務!?暗,為什麼越看越覺得康德怪怪的...。看一下wiki資料他並沒生處戰亂中,推翻我以為他是因貧病交加的狀態下寫出的扭曲論點。看來得把康德的作品例入待看書籍,要看完整的作品才知他在想什麼,這本書斷章取義,讓我大腦出現好多問號。恐怖呀,18世紀就出現這種超現代的思想人物。
P.139 對康德來說,正義就必須維護所有人的人權,不論遠近親疏,只因為他是人,有理性,他就值得尊重。
P.140 把道德建立在特定利益或欲望(幸福或功利)之上,注定會功虧一簣。「這樣發現的一定不是義務,而是為特定利益而行動的必要。」任何利益基礎的原則,「必然是有條件的原則,不可能作為道德定律。→廢死聯盟,多學學人家怎麼解析。這句話會打的對手啞口無言。殺了一個殺人犯,只為了換取警世的利益,這本身就是種錯誤。的確,我也不知怎麼回擊這論點,但我還是覺得槍決殺人犯是目前必須做的。暗,我還真的只是個平凡的人,思想一點也不高尚。或許用純數與應用數學作對比會抓到那差別,我比較偏好,實際用得上的數學…。
P.145 科學可以研究自然,可以探求經驗世界,卻不能回答道德問題,也不能反證自由意志。因為道德和自由並非經驗領域概念。
P.148 康德卻回覆,對兇手說謊不對,不是因為謊言有傷到兇手,而是說謊違反了正義原則:「說真話是人對所有人的應盡義務,無論這麼做會給說話者本人或其他人帶來什麼不利。」→這裡就點出純理下的盲點,現實是不可行。作者幫康德緩頰,不說謊,但不一定要說現況。回答風馬牛不相關的答案,只要不說謊就行。所以康德也搞誤導這種文字遊戲,那麼道德與誠實無關。那道德是自圓其說的東西!?好亂呀,這世界真夠淫亂的。
P.153 高明塘塞是向說真話之義務的一種示敬,眼說瞎話則不是。任何人在撒個小謊就能了事之際,不厭其煩去炮製出技術上不算謊言的誤導之辭,都是在向道德律表遠敬重,不管是多麼迂廻的敬重。→本質就是騙,還裝高尚。我鄙視你!!趕羚羊和幹你娘,前者有比較高尚?我覺得說的是同件事。當理論碰到現實狀況,理論被打假的。結果康德也是玩弄心機罷了(參P.150 康德與貢斯的筆仗)。
P.164 實際契約必須實現兩種理想,自主和互惠,才具有道德份量。→在說你情我願、互相有對等所得下契約才會被實踐,不然各種鑽契約文字盲點的不道德行為會一直現。
P.174 自由至上最明顯的不公不義,「就是任由道德上純屬任意的因素對分配發揮不當影響。」→富二代就是自由主義現實中的困境。富二代有錢不是本身有能力,而是靠上一代。那這樣起點本身就不公平。
P.175 任由天生智愚來決定財富分配,並不比讓出身貴賤去決定更合理。→這句有盲點吧,從人類進化來看。我們都期望後代是越來越聰明的人,而不是更多的笨蛋。這論點有個很明顯實例,笨蛋總是生一窩的笨蛋。而越有聰明的人,反而生的很少,或根本不想生。
P.174 自由市場所造成的收入及財富分配是正義的,但前提是人人應該要有發展天賦的同等機會。只有人人都從同一起跑線起跑,比賽的優勝者才有資格享有報酬。
P.183 成功者往往忽略自己成功的偶然面。→論點是智商再高也不可能超過10倍,但薪資差異卻常常出現如此現象。比爾蓋茲很聰明,但他並沒有智商破萬呀。那他的收益是否出現才智決定論至上的盲點?直覺似乎是,但換個想法,如果地球人平均智商等於比爾蓋茲的智商,那世界不就更好更棒!這10%智力改變了全人類呀!所以我還是覺得才智至上是對的。
P.213 隨著現代科學出現,自然在我們眼中已不再具有意味深長的秩序。人對自然的認識變成機械式,認為自然受到物理法則的管轄。誰再以目的、意義、宗旨去解釋自然,會被當成太天真,擬人式思考。
P.218 今天,一般看法是把政治當必要之惡,不是良善人生的要素。→亞里斯多德認為不是一人一票、也不是寡政治,而是讓良善的人居高位。
P.219 孤立者,無法分享政治結合之好處,或已經自給自足所以沒感到分享需求者,這種人不屬於城邦,因此他不是禽獸,就一定是神。→原來我的理想的終極目標居然是當神!可能在變成神之前我必須先當禽獸,掠奪那些被迫妄想症很嚴重的人(信徒)。我不掠奪這些人就無法滿足他們被迫害的渴望,所以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完全結合。每次想就讓我很雀躍。這類的人真的存在嗎?實例:我媽就是呀,玩股票的目的是來賠錢,賠錢才能取得別人的憐憫。我不賺,必定有人會賺走。所以我必須盡可能掠奪這類有病的人。換個說法,我根本是好人,特別來幫他們早日解脫,吸光他們所有財產,滿足他們的渴望。
P.223 城邦法律是為了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善良人可,使人民邁向公民美德。→看來我們的法律根本出發點是錯誤,並不是導人於善。而只是個遊戲規則。
P.226 亞里士多德說,確有這種適性之奴。有人生來就是要做奴隸。這種人不同於一般人,就如肉體不同於靈魂。這種「憑天性就是奴隸…有個主人管他,對他才比較好。」→好猛說法!有人天生就是奴性重,必須要有主人。
P.226 原則上,必須看到有誰為奴是容光煥發,如果有的話,也要看到有誰為奴是怒火中燒或試圖逃跑。需要強迫看管,是不適性的一個很好指標。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強迫是不公不義的徵候,原因不是所有角色皆可從同意尋得合法性,而是外力逼迫正凸顯出不合天性。人適其性是不需要強迫的。→我終於知道「自由正義」是什麼東西了,自由意志下的選擇的正義。但不一定是指人生自由,因為有人喜歡當奴隸!
P.236 前人罪,後人贖?→這在說戰爭道歉問題。就台灣來看,拿228應該蠻恰當。現在有那個人還是迫害者或受害者?沒有,那在抗議什麼?大概脫離不了錢吧。228這天假放的沒什麼道理,我覺得12月25日放個聖誕節跟全球同樂還比較有價值。這意味著,其實在我們這代,根本不在乎228這東西。如果比我更後一代的愛南韓愛的早忘了南韓對我們並不友善。或許根本的解決之道是把陳儀從墳墓拖出來鞭骨(應該沒肉了)。至於蔣中正要不要也拖出來?這讓我疑惑了,因為讀了一些史記毛澤東和蔣中正之間真夠亂的…,算了沒人知道真相的。找這事來思辨,根本是錯誤的決定。跳過。
P.241 自由主義:正義不該對良善有預設立場。→看伊斯蘭的律法就知道對良善充滿預設立場,通姦要遭受投石刑、女性出門必須罩起全身只露兩眼。現在看來就很可笑,但他們還遵守,所以更顯荒謬。
P.252 家庭義務→這討論很玩味,照顧父母是義務?但父母倒沒問你不願意出生在一個貧窮家庭,但他們就生你出來讓你年少過的很痛苦。那還要照顧父嗎?我傾向反對。但小心我們台灣法律,我讀到刑法都有個共通的荒謬,對長輩施暴者都會加重其刑1/2的奇怪法條。好吧,那現實就是要照顧,怎麼照顧呢?嘿嘿,當初打我,我也打回去。一切都是為你好呀,爸媽,乖喔。原來玩到後來人性早已扭曲以符合現狀。法律最後變成加害者!自由意志可能只是個幻想。疑!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人生悲慘時選擇自殺,這不就解決一切問題!?呃,為什麼當時沒想到?而是現在才想到?唉,長大後才會有智慧想到這問題,這根本是個邏輯悖論...。
P.262 有歸屬就有責任。如果你不承認把國族敘事承載至今的任何責任,如果你不願解決其中可能夾帶的道德包袱,你不可能真的為自己國族及其歷史感到光榮的。→看來台灣問題在於沒有歸屬,從歷史來看似乎台灣從來沒成為獨立成為國家過,所以也不會有光榮的歷史。倒是之前讀到的丹麥,應該最能體會固中味,話說中古世紀可是佔有北歐所有領地,如今只剩半島和靠養豬發達的奇妙違和感。
P.289 正義的三條道路。一條是功利或福祉的最大化,也就是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第二條是尊重自由選擇,也許是自由市場上的實際選擇(自由至上),也許是初始平等地位的假想選擇(顧及平等的自由主義)。第三條是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作者偏好第三項。
P.290 正義一定逃不過主觀判斷。→哈哈,原來說半天,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無解。搞了半天,作者提倡的是大家一起思辨共善。套現在說法就是「愛」。心中又燃起了那句話:愛~能當飯吃嗎?看來很明顯我是自由派,起點平等的自由派。

心得感想:
覺得作者說的募兵與徵兵制沒點出要害,舉台灣空污的問題才直接點出這問題癥結處。下圖是我今早要去慢跑前截的圖,早晨的天空南部還處在紫爆的狀態。這並不是特殊狀態,而是常態。理論上鄉下空氣該好到沒話說,但實際上是惡劣到讓人無法忍受。鄉下人不是人?所以高空污的工廠蓋在那?還是鄉下人少所以蓋在那,用少數人換多數人的權益?或者根本原因是,鄉下人就是弱勢,所以所有不公不義都該加諸在他們身上!或許本身是無知的代價吧。鄉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權利。或者跟募兵制問題一樣,為了那點錢出賣自己的身體健康(印象住在六輕附近可領補貼?),讓身體面臨高風險。就因為沒錢所以出賣肉身。這就是問題點,基本的人權-公平,被財富抹消了。

康德的三寶(參P.132)
(道德):義務vs喜好
(自由):自主vs他律
(理性):定然律令vs假然律令
我的感覺是康德最後會落入一個盲點,當去除所有人性(感性),純理性下真的能有所判斷嗎?在我所知純理性下,一切皆是中性,殺人與被殺者之間並不存在善惡。那義務、自主、定然全皆不存在呀。你無從判斷好壞。就說哲學會搞死大腦絕對不假,超然之後就是虛無世界。對虛無你根本無從理解。比空白更空白是啥?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是作者引入康德的論點,真的實在非常奇葩的人物。我想很久總是無法參透那邏輯。他的思想是把所核心概念再作一次分解,道德再分解,解出「目的」和「另有所圖」。用我的說法是做這事的渴望原自於就想做這事,或者另有目的而做這事。只是到這我就碰到一面牆。運動很明顯對我來說是另有所圖,希望取得健康,但吃飯睡覺呢?是我的渴望也不是我的渴望!?再推論很多事根本無法區分做這事到底是目的還是另有所求,或皆有。而照康德說的,一切導因於理性。這就更讓人困惑了,理性的背後是純粹的渴望!那理性不就是欲望的表象,欲望才是人之根本!?妙哉…
讀書讀到最後也是走向哲學,哲學根本是思考的終極饗宴。

本書後半部就不覺得有趣,覺得只有在討論康德時讓人激賞不已,其他學者論點就覺得太弱了,羅爾斯-無知之幕說、亞里士多德-良善品格說,而作者說的我完全沒記錄,覺得弱到完全不感興趣。

[2016年7月26日 正義視角]
在飯後又在胡思亂想了,想到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宗教是詐欺、是錯誤,但你放任這些宗教而不作為。那你是個為惡者,因為你的不作為就是一個決定。代表你已做出決定放任錯誤在你眼前發生。這事我很為難也很困惑,宗教信仰是個普遍性錯誤,是眾人自認為是對的事物。如果我出來制止,原於正義之心。我對的起我的良心,但眾人會把我扭送法辦。這種悖離實在想不透,但這只是用正義視角在看這問題。好在我是經濟視角,此事與我無關,而且我也需要這些迷信的人(越多越好),不然我怎麼可能賺到錢,每個人如果都比我優秀,我也就無法在股市賺到錢。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非典型力量



前言:
看了內容會發現,書名原意為病態人格(神經病)的智慧,翻成非典型!?這還真是一般智X的表現,智X不一定是說智障哦,也可能是智慧、智能、智力。反正要說的是,我沒說是智障!或許中文對病態感覺不佳,那就翻成超理智慧也比這什麼非典型力量好多了,真是有夠智X的中文書名。

隨記:
P.20 如果說精神病患者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他們懂得偽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常人無異,但巧妙高明的偽裝背後,卻隱藏著掠食者那般冷酷無情的心。→暗,再次的否決我擁有病態人格的潛力,我還真懶的偽裝。看來我再平凡也不過了。
P.30 正常人在昏昏欲睡、靜坐或睡著的狀況中,大腦處在θ波;而人格病態者反而是清醒狀態,有時甚至是亢奮激動時出現θ波。→我是靠後天練習才勉強達到這能力,操作股市這是必須擁有的技能。你會感到身體極度興奮,但大腦卻處在冷靜。
P.30 對人格病態者來說,語言只有字面意義,不帶感情成分。人格病態者也許會說「我愛你」,但實際上對他們來說,這句話跟「我想來杯咖啡」並沒什麼不同。→我懂!
P.35 人格病態的連續殺人犯有一些共同特徵,包括:過度自我膨脹、說服力十足、外表迷人、冷酷無情、缺乏自責、喜歡操控別人;但這些特徵也是政治人物和世界領袖共有的特質,只是這群人不必逃員警追捕。
P.44 火車的道德問題→我不懂人格病態者為什麼要推人下去!我的反應是下面那五個被撞死只是剛好。1個換5個這是有問題的邏輯。作者也說對人格病態者而言,這一切都是中性、等價。可見作者真的只是正常人,是我就不會推人下去,而是一次撞死五個人,更讓人滿意。我不推那個路人甲下橋就是一種選擇,而這選擇更讓人滿意且無罪。所以我不懂為何要多此一舉?或許作者沒提到某種條件吧。
P.46 杏仁核,這裡正是感性同理心所在的迴路。
P.57 「衝動行事」和「不負責任」二項因素所引發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正是「造就」或 「毀滅」人格病態者的原因所在。這些特質在程度上的不同,決定人格病態者最後是心神失常或獲致成功。→簡單說病態人格者必定要做出逾越人類能忍受的程度,才會出事,例如無正當理由殺人。而我想要殺死智障是不一樣的,我存在合理的理由。我的殘忍解救千萬悲劇家庭。電視上演的愛能拯救一切,我反而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人才真是病態。看著那麼多家庭在受苦,所得到的快感(大概只有病態人格者才嗅得出提倡者那股病態的味道,畢竟是同道中人呀),堪稱病態中的極致,以愛為名。
P.63 人格病態譜系可能是環狀圖,在跨越神經學上理智與瘋狂的界線後,人格病態者和天才之間的距離觸手可及。→我大概體驗過那感覺,在打破框架後才看到事物的本質,而把事物本質作重組,你會看到創新,那種創新是天才才想得到的東西。
P.96 並不是所有人格病態者都關在監獄裡。事實上,大多數人格病態者都在外頭的世界。而且,當中有一些人在職場上的表現還相當出色。
P.110 當人格病態者聚焦情緒時,他們的情緒反應確實很正常;但在關注其他事情時,他們就對情緒一點也不敏感。→我理解這句話,我似乎只會在看電影時流淚,平常發生任何天災人禍我完全沒感覺,但看著別人哀傷的表情,我才知道這事對常人衝擊不小。有時還帶有幾分快感(如果有留空單的話)。這段主要是說人格病態者是有感情的,如果專注力在感情的話!也就是說人格病態者感觀是極度敏銳,但又不與之共舞。如同狗鼻十分敏銳,但不一定會有反應,不然早被自己的狗臭味薰暈了。
P.123 如果人格病態這種「障礙」在人類演化過程中適應不良,為何人格病態的發生率一直保持穩定,總有1%到2%的人符合人格病態?→這在解說團體迷思的跳脫者,而這種人是有其必要性。不然人類早因團體盲從而全死在一起。
P.131 有時,當你處於劣勢,最好的辦法是迎合對方對你的攻擊意圖,然後先逼對方動手。也就是說,就像打撲克牌那樣先刺激對方。一旦你取得心理上的優勢,就給他一點顏色瞧瞧。讓他知道誰才是老大,這樣你才能讓對方臣服。
P.171 如果你能假裝真誠,並讓人覺得你真誠,那你真的本領到家。→人格病態者的偽裝能力,絕對讓你以為就是真的。也就是他們表情、語言、肢體動作富豐具有魅力。
P.174 如果能「擺脫」某種情況,又能得到獎勵,人格病態者就會全力以赴,不管什麼風險可能造成什麼不利的後果。他們不僅能在遭受威脅或身處逆境時保持冷靜,而且在不祥預感的陰影籠罩時,他們會變得像雷射光束那樣專注,「不計一切、放手一博」
P.178 人格病態者不但不知道恐懼為何物,也不會「產生」同理心。→每次看到同理心,我都會想起大一老師糾正我的那句話,同理心與愛心不同,是感同身受的感覺。(os:我感受不到呀!)
P.178 人格病態者不但有能力認知情緒,其實他們也比我們常人更懂得察顏觀色
P.230 顱磁刺激技術→可造成短暫的人格病態者狀態的技術,約維持15分鐘。有機會也想被電個幾下體驗那種最純碎的境界,零道德觀的邏輯境界。
P.251 個人利益就像一把用慈愛包裝的匕首,巧妙地隱藏在令人迷惑的魅力表象下。→這詮釋,棒極了。以愛為名的行為背後十之八九藏有極大的個人利益動機。因愛本身就是種極耗能行為,沒動機是無法驅使運用的,尤其是電視上搞的人盡皆知的行為,動機更是不單純。我終於領悟,作者說為什麼人格病態者嗅的出誰是弱者的味道!也解開我的疑惑,為何大眾看不出廣告的騙術?原因就在這細微處,無法發現微妙的差異。這就是感觀的敏銳度問題,很明顯正常人無法分辨出來。
P.262 如果你打從一開始不害怕,你就不需要勇氣,來戰勝恐懼
P.267 (唐.諾維克-Don Novick)概括地說,要成為頂尖交易員的根本原則就是交易時,絕不能讓任何情緒影響你的決策,更不能完全被情緒擺布。你必須毫不留情地專注於當下,不能讓昨天發生的事影響今天。要是你做不到,馬上就失敗。如果你容易受情緒影響,那你根本沒辦法做這一行。→沒想到在人格病態學看到股市操作的真知灼見。也驗證了,股市要賺錢需要某種特殊能力,正常人還真的做不來。會賺錢的就是那10%的人,絕不虛假。
P.268 這些大膽下注者最後就贏過那些謹慎小心,討厭冒險的人。→我太了解這句話了,風險存在極大暴利。化成公式就是一分風險十分利潤。(友善提醒:一般人做不來。如同一般人沒經過訓練開F1賽車,99%會出事。另1%是根本沒上車。)
P.272 我把人格病態者的獨特技能歸納為成功致勝的七種人格特質,這也是人格病態者的七項核心原則:1.無情、2.魅力、3.專注、4.堅毅、5.無畏、6.正念、7.行動→正念是借佛學八修練: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的正念。簡單說就是活在當下,處理眼前的事才是當務,而感觀上的情緒只是身外之物,讓其自來自走,不染我身。恐懼不是用勇氣來面對,恐懼本來就不存在,何須勇氣。這讓人想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得感想:
文中P.111提到德蕾莎修女為印度窮人奉獻一生。這讓我有很奇怪的感覺,為何德蕾莎行為不能稱為病態?但她的行為真的是病態,無緣無故奉獻。這本身就是病態行為,不正常。只因對人類無害,所以不叫病態?但應屬不正常吧!
看到作者朋友強尼(P.150)的故事讓我深深體會人格病態者的門檻很高,智商至少要150以上。不止要看透人性,而且還要加以運用。這難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事,至少要比對方聰明才能玩弄對方在股掌之間。
文中提到道德淪喪的現況,的確目前社會風氣朝向腐敗發展,說謊說最兇的不是別人,而是領導者,上行下效,剛好而已。所以並不是我們變壞,而是為了生存在自我適應而已。或許成就我人格者並非本性,而是社會。對社會冷漠,怪我嘍?只是剛好而已。壞人得到的報酬是正向而且還是奉公守法人的十倍,是我也要當壞人。一切都只是在商言商。
或許我不喜歡與人接觸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理解對方,而是根本是觀察入微到讓我自己無法忍受。我容易看出對方心理真實反應,而讓我很難忍受虛偽,因為大多數人言語和表情呈現出的是背離,而這種不協調是讓我對與人交流感到厭惡的原因之一。暗,我不是看不懂,而是感觀力太強。是有點可惜,如果我利用起來,說不定我真的可以操控別人。但我的智力似乎無法滿足這要點,算了。低調賺飽錢,然後去環遊全世界比較實在。
作者提到的七核心,其實可以靠後天練習學會。所以不是人格病態者也不要覺得有所失。要訣就是把「道德觀」、「倫理」、「普世價值」等常識全封起,然後對事情做思考,你會看到原本無解的問題,一下子各種解答都跑出來了。殺人當然是選項,只是看你怎麼殺人而抓不到,喔不,是不犯法。昨天看了《控制》真是種美妙的囚犯困境。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別管黑洞了,跟著霍金上太空!



前言:
原本對霍金並無特別感覺,但最近看到電影《愛的萬物論》之後就覺得霍金亂噁心的,中文片名又毀了一個物理學者。怪誰?英文不好已很難過了,還要被中二片商,用二創翻法,對我作二度羞辱,真是悶。本書其實跟霍金沒什麼關係…(原名:The Universe in Your Hand: A journey Through Space, Time and Beyond),完全沒hawking,好吧,只能怪我自己!如果覺得自尊是個必須品,英文真他媽的重要。

隨記:
P.17 銀河十分壯觀→南半球才對著銀河系中心。

P.22 原子大致呈圓形,由密度極大的球形原子核與環繞在周圍的電子組成。
P.22 最小的原子稱為「氫」,第二小的稱為「氦」。這兩種原子占已知宇宙所有物質的百分之九十八。
P.22 到達太陽核心時,溫度高達1600萬度,甚至更高。這裡到處都是氫原子,但它們的電子因週遭的能量而脫離原子核,使氫原子核裸露在外。這裡的壓力極大,整個恆星的重量都施加在核心,使原子核非常緊密地聚在一起,幾乎無法移動,反而互相融合,變成更大的原子核。這是熱核反應(thermonuclear fusion ration),由較小的原子核形成更大的原子核。更大的原子核形成之後,離開它們誕生的火爐,與先前脫離氫原子核的自由漂流電子結合,形成較大的新原子,例如氮、碳、氧、銀等。
P.22 要讓熱核融合反應發生(也就是小原子形成大原子),需要極大的能量。在這裡,能量來源是太陽的巨大重力,把一切拉向太陽核心,進而強力壓縮。這類反應在地球上(或地球內部)無法自然發生。地球太小,密度又不夠大,所以重力無法使核心到達引發核融合反應的溫度和壓力。就定義上而言,這就是行星與恆星之間的差別。→讚,完全理解恆星為何一定在中心位置,它必然是最大的那顆,而且大到必然會發光(熱核融合)。那地球必會在這現在這位置,一點也不意外也不是巧合。之前讀到的地球出現和有人類真是太巧了,覺得一點都不巧、也不是必然,只是剛好而已。
P.23 由於我們並非單純由氫和氦構成,由於我們的身體、地球和週遭的萬物也含有碳、氧和其他原子,所以我們知道太陽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恆星。第一代或第二代恆是爆炸之後,塵土才能形成太陽、地球和我們。→第一代必然全是氫、氦,要構成地球物其必需經過一次爆炸所產生出較重的原子(碳、氧等較重的原子)。
P.23 核融合反應有個神奇的特質,就是不論引發反應所需要的初始能量多麼龐大,反應釋放出的能量一定更大。E=mc2,E=能量、m=質量、c=光速。這公式可怕的地方是1個單位的質量所能轉化能量的倍數是光速平方,這太恐怖的倍率了!!真該幫反核者補腦才行,無知的代價實在太恐怖了。反什麼?根本沒得選,核能是未來唯一在地球的能源產生方式。太陽能運用必須到外太空才好用。如果要用太陽能最好把電廠蓋在太陽上空,將來可以但現在只是幻想。
P.23 兩個原子核融合成更大的原子核時,會有部分質量消失。融合後的原子核質量小於兩個原子核的質量總和→物質不滅定律不代表物質不會消滅,而是變成能量。這樣說來能量也能變成...物質!
P.24 核融合反應射出大量光和粒子,使周圍的一切變成發亮的液態原子核和電子,這種液態物質稱為電漿。
P.42 太陽系位於四條明亮旋臂的其中一條,從銀河中心黑洞到邊綠之間大約三分之二的地方。這個位置一點也不特別。
P.43 地軸呈現傾斜狀態,南半球永遠面對銀河中心,北半球則永遠背向銀河中心
P.44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最近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不是整個宇宙。
P.71 光又稱為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又可以視為粒子(光子),也可以視為波。
P.71 我們對五十公尺高的浪和兩公釐高的浪的反應一定不一樣。對光而言也是如此,光波的高度是與光的強度(intensity)有關。
P.71 以海上的波浪而言,相隔數百公尺的浪和距離非常接近的浪也不一樣。這距離稱為波長(wavelengh)。波長越長,已知時間內到達某一點的波浪越少,這數字與波浪的頻率(frequency)有關要從直覺感受到波長越短(或頻率越高),能量越大。
P.146 有質量的物體大幅度加速時,質量會變得更大。如果速度要達到光速,必須從一開始就沒有質量。→光速之所以能成為光速就是沒有質量。超光速飛行可能不存在,可能要跳到四次元空間再跳回三次元空間,或靠蟲洞之類的方法。
P.147 明信片如果投遞了138億年之久,應該會被扯碎撕裂,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但穿越宇宙而來的光所攜帶影像則絲毫不受時間影響。我們收集到來自宇宙最遠處的光,就可拍下宇宙當時的樣貌。
P.148 就你的觀點而言,你的時鐘完全不會被改變。→即使在99.9999....%光速飛行,你的生理時鐘1秒還是1秒。只是看其他人是飛快的變化,可能從出生到死亡只花你一秒的時間。
P.152 撕下本書的一頁,將它對摺,使厚度加倍26次,最後的厚度將高達14公里。
P.152 目前只有最先進的現代科技看得見單一金原子。
P.175 光線照射在番茄上,所有可見光都會被吸收,使得番茄溫度提高或儲存在內部。但紅色光對番茄沒有用,因此又被釋放出來,讓番茄在我們眼中呈現可愛的紅色。
P.176 宇宙中所有已知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空間都非常大
P.180 空氣中的原子並非全部共用電子,所以彼此間的結合不像構成你身體的原子那麼緊密。空氣原子周圍的電子不會阻止你穿過。→牆壁的電子連結的很緊密。所以無法穿牆,地板也是。
P.180 在液體中,鄰近原子彼此間結合得稍微緊密一點,但還不足以阻止你穿過,除非你試圖以很快的速度通過,例如從懸崖跳下深灰色的海,而在固體中原子不會移動,除非你強迫它們移動,例如用銳利的剪刀剪開紙張。
P.181 離子是電子總數不等於自然狀態的原子。
P.185 氫原子核和在外圍環繞的電子一樣,看來沒有明確形狀,但確實有質量。不過它比電子重,重上許多:大約是它的1836倍。原子核帶電荷,正好與電子的電荷相反。這個粒子稱為質子。它比電子大,但和原子本身(也就是電子環繞範圍的體積)相比之下顯得非常小。
P.196 黃金不是形成在恆星活著的時候,而是它爆炸死亡的過程中。
P.201 各種原子能,無論是融合或分裂原子核,都會產生龐大的能量無論效率是高還是低,人類試圖在核能發電廠中獲取的就是這些能量。→不管核融合還是核分裂所釋放的能量不是火力、風力能比擬的,反核者只是在表達自己是個不讀書蠢蛋罷了,讀點物理就知道核能(E=mc2)無可取代,其他發電只是嘩眾取寵的噱頭。
P.235 宇宙十分遼闊,恆星、星系、星系群的距離遠得難以置信。不過宇宙中沒有空白的空間,只有場。場讓距離遙遠的物體交換稱為力載子的粒子,不需要互相接就能夠產生交互作用。→這個在解釋量子論上似乎讓人比較信服。
P.296 在大尺度下,萬物應該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規範,而愛因斯坦重力和牛頓重力同樣只容許物體互相吸引。遍布宇宙各處的無論是物質、反物質或暗物質,最後終究會使膨脹滅緩,而不會變快。然而珀爾穆特、里斯和施密特的觀測結果卻完全相反。要解決這個矛盾,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導入其他新東西,用來解釋這個加速現象。這個東西遍布宇宙各處,而且必須具備一項奇特的特質:它須扮演與重力相反的力,不吸引物質和能量,而是加以推斥。由於某些不明原因,這種新的力在大約五十億年前超越其他各種大尺度力。在此之前,這種力的效應是零。這種令人困惑的能量稱為暗能量(dark energy),而且有趣的是,為了解釋我們觀測到的效應,宇宙中的暗能量一定很多。→這讓我想到超導體,外太空不是夠冷?50億年前不就剛好溫度掉到這種低溫!?
P.298 目前根據NASA的衛星估算,宇宙的成分比例如下:暗能量:72%、暗物質:23%、我們所知的物質(包含光):0.46%。其餘不清楚。→覺得還是說魚缸中的魚吧,水填滿了所有空間,魚只是站魚缸的0.46%。
P.308 有些恆星死亡的時候,會留下大小和月亮相仿的鑽石。→鑽石一點也不稀有。
P.313 (在黑洞奇異點)非常神奇地,你看到構成你的基本粒子都消失了。更精確的說是跳躍。事實上就是量子跳躍。現在它們出來了(從黑洞)。→因黑洞時間加速近乎無限,出來可能是百億年之後。
P.314 量子粒子會從它們自身的場借用能量。它們在黑洞視界內也能這麼做。有了這些借來的能量,它們會有一小段時間跑得比光還快。雖然時間不長,但已足夠藉由量子跳躍脫離黑洞的不可折返區。
P.315 黑洞放射的粒子越多,就變得越熱。黑洞越熱,放射的粒子越多。這個惡性循環無情地導致了它的死亡。→量子力學有一條蠻特別的反粒子撞到粒子會發生爆炸,黑洞內可能就發生這事。這也就解釋為何黑洞沒把宇宙吞噬,因為吃越多死越快。
P.316 量子效應使黑洞蒸發。墜落進去的東西不會永遠留在裡面,而會透過目前還不清楚的方式逸出。黑洞會蒸發,因此就像具有溫度一樣。這溫度就是目前所知的霍金溫度(Hawking temperature)。
P.317 除了質量之外,從釋放出的輻射完全看不出他覺前放入什麼物質。就他看來,黑洞似乎完全消去了它吞噬的物質的所有特性,只保留質量。
P.317 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和墜入的物體無關,黑洞變成宇宙的記憶抹除器。→霍金輻射指就是黑洞蒸發時逸出來的輻射。看來以後黑洞可以叫霍金洞吧,灰色的霍金洞。黑洞其實是灰色也是他發現的。
P.318 沒有任何實驗曾經直接或間接偵測到黑洞蒸發,否則霍金早就獲得諾貝爾獎了。→說了半天,大家都在掰自己的邏輯故事。或許黑洞根本不是上述的樣貌。但目前瞎掰最好且沒破綻的當屬霍金吧。
P.331 科學家提出薛丁格的貓實驗,這個實驗的想法是找出某種手法把歧異的微觀量子行為轉換成巨觀可觀察的現實。→現在終於找到問題點了,量子世界跟人類世界是不同的邏輯。所以量子能出現活死並存,但人類不可能存在這可能,貓也是。人不可能瞬間移動,但量子倒可以跟場借力出現量子跳躍。這樣很多之前的困惑大致都解決了。月亮還是在天上不會因為我睡覺而消失,因為月亮不是量子,除非先打破電磁效應,讓所有月亮物質全拆散讓量子能自由行動,不然他們必須綁在一起,而綁在一起就受巨觀世界的影響。感覺還是有點怪怪的,但比之前好多了,至少拗的過去了。
P.346 「量子弦(quantum string)」根本就不是弦。它的主要振動不會發出聲音,而是產生光,光的粒子,電磁力的載子。你之前看到的所有量子粒子,構成你身體和宇宙中所有物質的粒子,都有可能是這種開放的弦的振動…。
P.355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真的很妙,要超越凡人無法靠已知的知識,創意才能處理未知的領域。
P.357 你在這次旅行中(本書知識)學到的某些東西可能並不正確。暗物質、暗能量、平行世界和現實等概念最後都可能被揚棄,但它們都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概念。它們反映了人類今日以何種方式試圖理解宇宙。幾世紀後,這些概念可能會被拋棄,也可能被接受,我們都不知道,但只要活在現在,就一定會接觸到這些令人驚奇的概念。→平行宇宙我還是無法接受,因為那來那麼多物質?弦論的十度空間會有10500個宇宙(參P.349)!

心得感想:
終於比較瞭解量子是什麼了,這本書簡單多了。不知是作者強還是譯者強,至少讀起來很順很舒服,或許根本是加乘效果吧。總之,這本是近日內讀到最舒服的科學書籍,解決了困擾我很久的量子學問題,量子力學終於可以畢業了。
呃...,我是說概念,不是技術。

讀書量將會暫緩許多吧。目前愛上寫程式,一寫就上癮了。目前正在建構程式與交易的結合,這兩項都花費我極大人生的資產。程式寫了十年,交易也十年(斷斷續續,近五年完全在交易)。如果這兩項優勢結合,我可能創的是百年層級的優勢呀!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原子中的幽靈



前言:
對於量子實在讓人心癢癢,一直搞不懂是什麼,但就是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就這樣繼續找相關書籍來看,這本書名不討我喜,幽三小。科學搞的跟邪教一樣,但為了解決這該死的疑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啃書吧。

隨記:
P.23 「量子」(quantum)一詞,意為「一分量」(a quantity)或「一個分立量」(a discrete amount)。
P.23 古典牛頓力學的一個假設是:物質的性質是連續變化的。當物理定家發現這一觀念在原子尺度不適用時,他們不得不設計一種全新的力學體系-量子力學,以解釋標誌物質原子特性的團粒性。所所以可以說,量子論就是導出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

心得感想:
目前的量子學卡住了,主因是全部是空想,但無法實證。本書後面就是專訪一些物理學家的問答,我也看的七零八落。比較特別的是並不是每個科學家都信哥本哈根派那套-拿著不可測的無敵邏輯,在招搖撞騙。其他的心得我就全槓掉了,因讀這本書時跟另一本書《別管黑洞了,跟著霍金上太空》同時進行,所以覺得本書是多餘和陳舊。話說2015年出版怎麼是舊?因為早在2005年就有這本書《原子中的幽靈2005》了,這本應該只是再刷。好在我也隨便看看,科學一日千里,十年前的資訊,實在不感興趣。十年前電腦圍棋被人嘲笑,十年後看到南韓棋王李世石被AlphaGo虐到滿場搖頭著實有趣。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人工智慧的未來



前言:
讀完終於知道為什麼品書無味了,我最近習慣用跳躍式閱讀。這本書可惜了,讀完才覺得本書著實富豐,但被我跳跳跳,跳完了。

隨記:
P.49 人類面臨的一個共同障礙就是,大多數人很難摒棄並超越同儕的思維觀念。→人多的地方其實還蠻危險,吃大鍋飯的代表是你必須表現的平庸才能融入團體。
P.54 我們的記憶是連貫有序的,可以按照當初記住的順序來取得記憶,卻無法倒序取得記憶。→字母表、身分證字號倒背不出來。換句話說,回想事情的要訣可能是,把回想點向前推更遠些。昨天晚上的事想不起來,直接跳到昨天早上開始想,可能比較快想得起來。再推論下去收藏東西不是靠屬性作排序歸類,時間序才是亂中有序的好方法。
P.57 即使我們的感知到(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是部分模式,就算模式經過改變,我們的辨識能力依舊能察覺出模鐘中沒有改變的特質,也就是那些在現實世界變化中殘存的不變特徵。→像會員登入時常常要輸入的圖形辨認碼,但人類還是可以認的出來,電腦目前還有是有辨識的難度。
P.69 精通特定領域者大約能掌握10萬個知識意元(chunk),→卡斯帕洛夫學過大約10萬個棋局、莎土比亞創作戲劇用到10萬個詞義。換句話說我要成為技術分析大師,需要看過10萬個走勢圖!看來我還差得遠呢。
P.106 在舊腦、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的幫助下,文化規範在大腦新皮質中會被強化。→像殺人、搶超商,闖紅燈,這些在做之前,都會在大腦新皮質會意識到,然後觸發杏仁核,引發恐懼(怕犯法坐牢的情緒),進而中止思考與執行。大多情況是好事,但如果要突破你必須忽視杏仁核的反應,像四下無人闖紅燈是好的策略,地上有百元鈔當然要撿起來放進口袋,看到有神像把它搗毀(註一)。相信這時內心的警報器早鈴聲大作,但走出不凡這只是第一個要訣,忽視那個負面感覺,更好的方法是當發現有這感覺來時,把事件拆開來檢視而不是照著感覺帶過,常常會發現違反常理的真理。
P.143 海馬迴的最主要功能是記住新奇事件。
P.143 海馬迴的容量很有限,因此它的記憶是短暫的。它會依照記憶的順序重複播放給新皮質,而將模式的特定順序從短暫記憶,轉變成新皮質的長期層記憶。因此我們需要海馬迴來學習新的記憶和技能。
P.216 Siri 是使用Nuance 所開發、以隱藏式馬可夫模型為主的語音辨識技術。
P.217 儘管Google 翻譯無法將大多數語言直接互譯,但它會將來源語先譯成英文,再翻為目的語。
P.217 Google 翻譯器並不使用語法規則,而是依據語言軟體「羅塞塔石」(Rosetta stone)這種大型語言庫中兩種語言間的翻譯文件,為每組來源語和目的語的普通互譯建構龐大資料庫。
P.226 人腦在處理各種假設時,也是依據統計推論(新皮質層級結構的每一層都是如此),進行層級統計分析。→這段話在說人腦在思考判斷與電腦是類似,我們只是感覺我們真的與電腦是不同,但邏輯判斷的確是相同原理。感覺就是大腦統計分析運算後的結果。電腦目前無法即時運算與人腦匹敵,問題在那,CPU是夠(需串連多台電腦),但資料傳導還是太慢,這資料是指向網路、向硬碟、向記憶體交換的算速還是輸給人腦非常多,我們的模糊比對是瞬間,但電腦在同時存取那麼多圖檔會卡住了。
P.240 電腦如果執行「大腦軟體」,就可以變成人腦。這正是我跟許多研究人員正在做的嘗試。
P.257 一般桌上型電腦可達到每秒1010次計算
P.286 所謂的波函數塌縮,根本就不是一種「塌縮」,因為波函數根本沒有跑掉。由於測量設備也有它的粒子場,被測量的粒子場跟測量設備的粒子場交互作用,導致判讀到的粒子處在一個特定位置。粒子場仍然存在。這是西方對量子力學的解釋。→跟現在主流的意識流不同,我也很惱那個東方學派-哥本哈根,來亂的。
P.294 裂腦患者的胼胝體被切斷或損壞,所以雖然兩個大腦半球功能完好,卻無法直接溝通連結。→這篇知識從沒看過,就說一個人只有半腦也能正常生活,還有例子是半腦人連學校成績也有可能名列前茅。那我們有兩個腦,理論上各自獨立,如此推論同時做兩件事對大腦一點困難都沒有,只是我們沒這習慣。
P.328 大多數發明或發明家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發明的裝置不成功,而是因為時機不對,他們要麼時機過早,所有條件都還未成熟,不然就是時機太晚,錯失機會之窗。→
P.332 指數圖→線圖感覺是平滑的,因為用的指數。加速回報定律真的非常恐怖。

P.357 自從我們的祖先撿起一根棍子去抅樹枝好摘取果實時,人類就已懂得利用工具擴展自己。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我們都藉由工具得到擴展。現在,我們只要從口袋裡拿出一個裝置,按下幾個按鍵,就可以取用人類知識庫的大部分資料。這在幾十年前,根本是觀察家想都想不到的事。→現代不可能再靠人腦和雙手能成功了,活用工具才可能走出一片天地。手機現在便宜到5千有找,連上網取得的資訊更是近乎無限(如果知道關鍵字的話),這是種奇異點現象。做事前還是先找方法再去做,已無法再用暴力破關法了,蠻力終將撞的滿頭包。

心得感想:
電腦似乎不是辦不辦得到人工智慧,而是我們給它們太少資源。貧弱的運算速度、匱乏的記憶空間、非常少的知識來源。當這些解決了,再給多些語言解析能力,統計學將讓電腦一舉輕鬆完勝人類心智運算。
本書看到第7章 數位新皮質時心裡實在有點悸動,看到模組化又讓我共鳴了。然後跑去下載visual studio 2015來回味,也不能說回味。因為目前我的確要到下一階段,自動交易和回測系統。關於自動交易(註二),我覺得還有點早,但回測系統的確是我現在最需要的。我支持新系統第一次回測靠人工一筆一筆來,但接下來的優化真的得靠回測系統來校正,因為參數變更不大,但回測次數會非常繁瑣。目前已有每分鐘tick資料來源(璞格交易團隊),雖然不夠新,但也夠回測使用。而我需要的是寫一個回測工具。話說,我把電腦的書全丟了,有點傷。但好在這只需要一點錢就能補回來的東西,而且還是最新的書。

當寫出Hello World!讓我整個情緒燃燒了起來。

大家最關心的是人工智慧何時成熟吧,作者說約2045年,最晚21世紀末,人工智慧必然經過奇異點到達成熟階段。大家還是早點習慣吧。先習慣先享受,後習慣等著被淘汰吧。



註一:搗毀神像
我是曾有個想法,凡經過廟宇前都比中指,然後統計投報率與比中指的關聯性。但昨晚有個驚人的發現…在我家廁所。廁所文學是我的習慣之一,我喜歡上廁所看一些文字。最近放的是《臺北市常用法規彙編2015》,在讀到刑法第246條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看到這條我真的有點傻眼,跟我理解法律核心實在差太大了。對無生命體隨我高興做什麼不雅動作都不犯法才對,我對石頭比中指也犯法!?總之,法律保護的不是真知,而是陋俗。看到後面還有墮胎罪(第288條 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罰金。),天殺的,這是多麼古代的思維,為什麼現在活有這種法條活著?。另外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刑罰上的罰金都很低!?感覺其中必有詐,應該另有條文在談通膨後的金額。

註二:自動交易
這個東西我一直在覬覦,但操作久了知道什麼叫風險。程式交易存在太多盲點。意外!一個系統不會處理的意外即造成整年度或直接斷頭的風險,這讓我實在擔不起。而程式自動交易所需要的程式邏輯規模不是一個人能做的好的,即使做的好,並不會比每天看盤操作簡單輕鬆。簡單說,自動交易已屬分工的行為,而我個體戶實在不該搞到那麼複雜。身邊是有個會寫程式的老弟,但問題是他沒興趣。算了~。我正在算計他的新創業會失敗,估計2017年即資金燒完,或許到時再問吧。最好是我設計交易,操作交由他執行。然我去外面度假遊山玩水,嘿嘿。原本系統承載量只有1千5百萬,但今年新設計的新系統承擔量可以達到3千萬而不會造成滑價問題。看來我不止需要人,還需要更多的資金。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不腦殘科學



前言:
借完回家看到作者,就猜是否踩到地雷?一本好書通常只會只有一個作者,如果是工作角通常是種災難。

隨記:
P.26 葡萄糖胺跟骨頭一點關係都沒有。葡萄糖胺是生成關鍵軟骨重要的成分的前驅物。→跟骨頭無關跟軟骨有關,但經我自體實驗,喝葡萄糖胺對關節產生的痛效益不大。後來我也就停掉這東西。吃的好再每周去爬一次山還比較有效,感覺關節痛的成因是平都沒在用所以身體自己退化過頭了,要維持一定的運動量才能有效解決關節痛的問題。我的薦骨痛也是定期爬山後才解除,但我還是忍不住喝咖啡,就這樣常常復發,不然早就好了。
P.73 *所有資訊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醫師的意見。→這句話非常的引我注意,本題是說「懷孕時,一人吃兩人補?」在文後用小字標出這行。讓我好奇這篇作者是什麼背景。看了一下生物學領域畢業。什麼科系是生物學領域系!?越讀越覺得本書像是恐怖小說。
P.79 四個方法擊退腹部脂肪1.運動2.飲食3.睡眠4.壓力。→的確這四項注意的話,小腹縮很快。但內容就寫的太飄渺了。飲食只用高纖、可溶性纖維帶過!?照這樣吃法營養不均接著又變肥了,信不信。稍微過量的營養並不會造成肥胖,但只要身體缺乏一定量的營養素,就會產生病態肥。
P.101 輪班工作者的可體松濃度的確持續偏高。
P.106 多數的證據認為,「染髮」會增加血液相關癌症(像是淋巴癌、白血病等等),及些微增加羅患膀胱癌的機率。→筆記這條感覺蠻怪的,因為我從不染髮。或許二十年後需要的知識,到時長白頭髮了。掉髮和白髮我都經歷過,飲食與壓力真的會對頭髮造成影響。像現在離職後我現在已不曾再長出白頭髮(天呀,那些年我的壓力是有多大…)。掉髮也減緩了,但掉髮問題比較複雜,年紀過了三十後髮線向後退和漸漸變稀疏,因為我腿毛也是變少,所以掉髮不只是壓力與飲食。還有天天洗頭後不吹乾頭髮(這要十年後才會發現的錯誤)…等。
P.110 台灣視網膜病變的人數之多居東亞之冠,從1999年至2003年間,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統計顯示,台灣羅患視網膜病變的人數有近19萬人之多,是總人口的0.8%。→高出美國80倍。
P.164 「水晶(Crystal)」這個名詞其實原本是指天然的結晶石(如石英),它的結構可以是有規則的排列(稱作「單晶」),或排列雖然規則,但是有許多不同的介面(稱作「多晶」)→水鑽、水晶玻璃都是人造玻璃類。
P.172 人類左右的鼻孔呼吸氣流速度並不一致,而且每隔幾小時就會交換一次。


心得感想:
這本書開場幾篇就在討論有關甜食,真是本不科學的書。問題的根源就是不該吃糖類食物,這還需要討論甜食吃多少?還有節食問題,身體有病不健康才會肥好不好,原因是什麼, 因為身體發現可能未來需要能量來抵抗不健康的因素,所以刻意囤積脂肪,造成節食的人越節越肥。因與果根本沒搞清楚,在那討論果有意義嗎?問題都沒問對,答案再正確也救不回提問本身就是個問題的盲點。
看到「學習外語,可以提升腦力?」這篇發現我目前的問題應該是,我需要找一門學科來學習,品書品到一個階段後會到一個高原區,讀什麼都覺得不滿足,因為太深的讀不下去,太簡單的索然無味。我的興趣是什麼?股市,但股市似乎不存在什麼營養學科。至少我目前是這麼認為的,股市操作就是知道很多事,然後通通忘掉,接著就能操作賺錢。再多的知識會造成無效益且很容錯誤,因為太複雜反而是種毀滅。目前對古典樂蠻感興趣的,或許我可以嘗試研究古典樂。至少我連莫札特有那幾張專輯好聽都不知道。網路上免費的真的很難聽,不悅耳。或許來學英文?讓我的右海馬迴與左顳上迴變大,一來學一好英文,二來能讓自己變聰明些!


當我品讀這本書時,發現一件事。
我的選書能力跟猴子沒兩樣呀!

大氣



前言:
本書是大氣發現的歷史故事集,有關我想知道的大氣原理含量占書的比例很低。除非對大氣學的故事感興趣,不然就跟我一樣,悶著頭翻完。

隨記:
P.34 當你用吸管喝飲料,或許你會認為,那是你的吸吮力量把飲料吸進口中。其實不然。你吸吮時只是把吸管一端的空氣吸走,接著就要仰賴你周圍的空氣,施加千鈞重量把飲料壓進你口中。
P.35 若是在太空中使用吸塵器,你就吸不到宇宙塵埃,因為管子另一端並沒有空氣來發揮推擠作用。
P.88 每當氧氣涉入化學反應都會釋出纖小的粒子,這種帶負電的粒子稱為電子。所有原子和分子都包含這種粒子,而且就像人類,當它們匹配成對的時候最穩定。有些化學實體只包含落單而不受羈絆的單一電子,這種物質稱為自由基,這是地球上反應最活潑,也最具毀滅性的力量之一。自由基會穿過任何擋道的東西,把穩定的配對拆散,從而生成更多自由基,接著新生自由基也起身前行並沿途破壞。
P.89 光是呼吸,你消耗的氧氣仍有約百分之二會逃逸成為自由基。當你進行激烈運動,比例可能達到百分之十
P.90 吃太多盒裝抗氧化劑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有害。→作者論點是過度干擾生理平衡機制,導致另一種混亂。我猜是單一營養素過量就是一種毒素。不信的就狂吃香蕉試試吧,一天三根,七天後你心臟就會感到極度無力。如果肝腎不是很強的,三天就讓你無力了。
P.119 植物以繁複的連鎖反應完成這種作用,不過整個結果卻很單純。它們運用太陽的能量來分解二氧化碳,把寫轉變為我們食物的碳基分子原料。
P.119 每年,綠色植物把二氧化碳轉變為一千億公噸的植物。為完成這項作業,植物必須消耗高達三百兆卡的太陽能。
P.204 臭氧是種漂亮的氣體,臭氧和它隱形的近親氧氣不同,臭氧是種帶亮麗色澤的藍色氣體。→多1個氧並不會對人的健康更好,反而吸多還有害。
P.241 每年冬天,冰雲啟動氯貯存槽,彷彿把南極大氣當成手榴彈,為它裝上雷管。沒錯,這是南極洲那片荒蕪大陸的獨有問題:連北極都不夠冷,不足以長期生成平流層雲團;而且北方極地也從來沒有出現過臭氧破洞。→氯氟烴引發的臭氧破洞的問題。
P.242 米奇利的怪獸(氯氟烴)都很長命。牠們會待在大氣當中活過二十一世紀;你這輩子每吸一口氣,都會把牠們吸進些許(對人無害)。同時,每年春天,臭氧破洞還是會在南極洲上空現形,而且情況恐怕只會更糟而不會變好。不過當二十一世紀邁入尾聲,破洞會自行癒合,到時我們的防護罩也會恢復原狀。
P.243 許多人搞不清楚臭氧破洞和全球暖化的差別,雖然兩項環境隱憂都令人不安,其實卻是不相干的問題,也各有不同起因。→作者後面又拉一堆關聯,暖化使平流層濕度些微提高而造成臭氧耗損多一點。但兩個議題是有那麼點關聯,但不是因果事件。
P.268 天空的反射鏡→在說電離子層,無線電能傳到地平線後的地表是因靠打到離子層然後反射回地球的關係。
P.295 同時接受四萬五千萬次胸腔X射線照射才會要你的命。不過一旦脫離電離層保護,只需瞬間就會產生那種斂命轟擊。太陽不斷射出X射線,只需一次X射線爆擊,凡是沒有電離層保護下的生物全都會被烤焦。→被太陽爆發閃燄所射出來的X光就足以烤焦。


心得感想:
最近都沒讀到一本好書,讓人有點悶氣。這世界不是充滿新知與創新,但我怎麼就找不到好書呀。悶悶的。該朝向古籍探索嗎?但古籍中常常都有股陳舊味(思想、語言)。或許可能是另一個問題,我在盤中看書,心情跟著大盤起落,導致看書也跟著心驚膽跳,沒辦法好好品書。此題無解,盤中九成時間都很無聊,看書還是最好的打發時間的方法。玩遊戲會過度入迷,常常無法回神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