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金融煉金術



前言:
這是一本極度艱澀的投機哲學,來看看我第二次閱讀能否再領悟些什麼。

12/4 未完成(122/407),待校稿-一堆錯字

隨記:
[前言]
H.13 我把反射理論描述成始終有效的理論。在某一種層面它是正確的,因為反射之中最重要的雙向回饋機能可以隨時運作;但在另一種層面卻是錯誤的,因為它並非隨時運作。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它十分微弱,所以我們可以安然地忽略它。我們可以將情況區分為均衡的條件與遠離均衡的條件,就前者來說,某種修正的機能可以防止認知與實體(perceptions and reality)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以後者而言,反射的雙重回饋機能處於運作中,除非既存的條件或制度出現顯著的變化,否則認知與實體便不會趨於一致
H.14 包括金融市場在內都存在著富有思考力的參與者,而使問題變得更複雜。
H.15 在某些情形下,偏頗不僅會影響市場價格,而且影響所謂的基本面。這才是反射變得重要時刻。→價格背離價值非常遠時,反射理論才存有商機。平常的隨機漫步並不存在有利可圖的機會。狙擊英鎊就是一個程度上的指標,值得下重注的機會。相較每日天的重大新聞報導顯得微不足道。
H.16 間歇存在→反射主要是存在背離,而每天股價變化只能稱為波動,稱不上背離。估計價格與價值相差小於5%稱為波動,大於10%才稱得上背離,而真正的反射存有價值至少要大於30%的背離。這%數純粹是我的感覺,代表有機可圖的反射必須是背離非常大的程度。
H.17 能夠被觀察,而且能轉化成利潤。→在不可測中,存有可辨識的部分,把這部份抽離出來。如同煉金術般,把一堆土煉出具有價值的黃金部份
H.17 遠離均衡的條件僅會間歇地出現→無法使用紀律操作,因為根本是非常態性的出現。偶發是這概念的特徵。
H.17 過度延伸反射的概念也可能具有危險性,我也曾經為此付出代價。金融市場的走勢可能會出現現長期休眠狀態,行情似乎不呈現反射的韻律,反而更像遵循「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所主張的隨機漫步。
H.19 人的思考缺乏其所能用以判斷的獨立參考點-它缺乏客觀性。→每次照鏡子都感到我真帥!鏡子是公正的!!但判斷者(思考體),並不是超然的第三方,而是不公正的自己。
H.19 我在大學時代,我主修經濟學。→本科生,這個差異可能決定了,我無法與他採相同方法。因為我對經濟學所知不多,根本無法解讀任何經濟數據
H.20 科學觀察會產生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但是在社會事件中,不確定性是由參與者的思考所造成,而非由外部觀察者所造成。→物理不會思考,故在不明瞭細節處能用機率來推論不可測。而對思考體,這存有很大的統計偏差,舉凡思考體會以最大利益作行為決策(包括情緒影響),而這存在一定的可預測性。例:黃金越貴,持有者越捨不得賣,沒有者渴望擁有,價何一路上升。
H.20 參與者的認知並不直接關連到事實,而是關連到他們自己所認知的某種情況。→資訊不對稱和個人知識是有限。自己認為知道很多,但全觀角度來看是近乎無知。
H.21 如果我必須就我的實務技巧做個總評,我會選擇一個字:存活(survival)
H.22 抽象觀念很自然地發揮功能。→風險、機率、期望值,這都是抽象的觀念,而如果觀念正確,這些正向回饋效果會自然的逐漸顯現在報酬上。如果觀念錯誤,也是會逐漸顯現在報酬上。
H.22 我認為市場價格永遠是錯誤的,它們代表一種對未來偏頗的(biased)觀點。但是扭曲有雙向的影響:不僅市場參與者以偏頗的觀點行事,而他們的偏頗也會影響事件的發展。這會造成一種印象,使人認為市場能夠精準預期未來,但實際情況並非目前預期會對應未來的事件,而未來的事件由目前的預期所造成。參與者的認知本質上便是錯誤的,而錯誤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兩者之間存著雙向關係,而該關係也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correspondence)。我稱這種雙向關連為反射(reflexivity-反思性)
H.24 在金融市場,我並不按照特定法則運作;我始終更對瞭解遊戲規則的變化感興趣。

[本文]
P.3 在現實生活中,均衡幾乎不曾出現-市場價格具有惡名昭彰的波動性。
P.3 均衝是公設系統(axiomatic system)的產物。
P.11 科學方法是設計用來處理事實(facts);但是,如同我們所瞭解的,事件一旦存在著具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則事件便不只是由事實所構成。參與者的思考扮演著因果角色;事物依循物理而運作人類依思考而行動。→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P.12 不可決定性(不確定性)是由參與者所造成。→股市不可測原理,每個參與者都是一個思考體,所有參與者對股市上下齊手,整個股市就呈現隨機漫步,直到一件大事(或集合事件)影響所有人朝向某一方向,演變成可預測性的眾志成城(或眾志沉城)。混純策略就是在這可預測性發生時切入市場交易,其他時間都在場外看戲
P.13 科學理論只能被證明錯誤,而不能證明為真實。→證明錯誤只要一個錯就否定,但證明為真實很困難,因為存有沒有發現的未知。即然是未知你就不知它的存在,也就無從證明。
P.14 如果思考包含在內,則該條件便無法接受科學觀察,因為唯有參與者思考的結果才能被觀察,而非過程本身。如果思考過程被排除在外,而只有結果才能視為現象,則科學通則的普遍有效性便蕩然無存,因為在一組既定條件之前與之後所出現的條件,並不必然每次都相同:事件結果會受參與者的思考影響,而參與者的思考與事件發展之間缺乏對應。→例:每次油價漲跌,股市反應都不一樣。
P.20 參與者的觀點都是應變數,以致於任何的變化將導致情況和參與者觀點的進一步變化,以至於任何的起始變化將導致情況和參與者觀點的進一步變化。我稱這種交互作用為反射(reflexivity)→看來看來我誤解索羅斯反射理論很久,他的反射(應該翻譯成反思)就是混純效應。我把反射解讀成窮極必反的現象,而索羅斯是混純的交互反應過程,最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同向性的能量。到這邊他並不滿足,因為這就是趨勢力。他的混沌是這股力量會把價格帶離價值,越行越遠,最後完全背離後的迴歸。索羅斯的核心策略並不是純粹的混純(從不可測到一致性的趨勢),而是混純到極致時的崩解,且回歸基本價值的投機。
P.22 (索羅斯)主張歷史過程,是由參與者的錯誤觀念所塑造。我甚至可以這麼說:創造歷史的觀念具有豐饒的謬誤(fertile fallacy)。豐饒的謬誤最初可以視為眼光;它轉化為實體時,其缺失便會變得明顯:它因此會孕育出另一股豐饒的謬誤,而使前者和後者相互對立和統一。每個謬誤都會提供新的經驗,而人類會經驗中學習,於是該過程被描述為進步。→歷史是一部人類犯錯記錄。赤壁之戰可以學得曹操犯的錯誤為何,但為不能證明孫吳做法正確。
P.22 參與者的偏頗導致均衡位置無法完成。調整過程所針對的目標,包含著偏頗,而該偏頗可以改變過程。這種情形發生時,該過程所瞄準並非均衡,而是變動目標。
P.22 我們可以把事件歸納為兩種範疇:單調(humdrum)與獨特的(unique)。前者是參與者能夠正確預期的日常事件,它們不會引起參與者認知變化;後者則是影響參與者偏頗的歷史事件而且會導致進一步的變化。第一類的事件可以接受均衡分析。第二類則否:它唯有視為歷史過程的一部份,才能夠加以瞭解。
P.24 假定參與者的決策奠基於完全的知識,則這是完全脫離現實的假設。
P.26 近年來,隨機漫步理論逐漸盛行;該理論認為,市場會充分去化所有未來的發展,因此個別參與者的績效優於或劣於整體市場的機率是一樣的。這項理論明顯錯誤-過去十二年來,我的績效表現始終優於股價指數。→這段話可以用倖存者作解釋,但也引起我的燥動!或許我的感知操作可行,勝算不低。最近五次測試有四次成功。我覺得思考分析局勢是存有極大的價值,只是我還不夠成熟。對於大事件的判讀所帶來的勝算偏移很明顯,或許最佳的策略是進場前靠思考分析,進場後靠紀律停損。我有意朝這種混合感知與計量操作的策略作嘗試突破。目前暫定最大單位只能動用到1/10的資金。嗯,我對感知策略還是不放心…非常不放心。
P.26 技術分析研究市場型態與股票的供需情況。它在預測機率上具有不容懷疑的貢獻,但並非在預測實際的事件發展上就我們討論的目的而言,它並無特殊意義,它除了斷言股票價格由供需所決定,以及過去的經驗有助於預測未來,此外並無理論上基礎。→技術分析不適用預測未來
P.2 股票市場的價格應該會隨著時間而趨向於基本價值,所以有關基本價值研究有助於引導投資策略。
P.28 我不接受股票價格是其根本價值的被動反應,也不接受會對應於根本價值的說法。我主張市場評價總是被扭曲的;另外-這是遠離均衡理論的關鍵所在-該扭曲現象會影響根本價值。股票價格不僅僅是被動反應;在股票價格與其上市公司財富的決定過程中,它們均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換言之,我將股票價格的變化視為歷史過程的一部分,而我認為,參與者的預期和事件的實際進程之間的分歧,乃是推動該過程的因果要素。→在反擊「市場效率市場假設」,比較特別的是其中對於價格觀點有意思,是一個歷史,也就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價格或許偏誤,但曾經真實觸擊該點位。
P.29 既有偏頗(prevailing bias)→prevailing:普遍、廣布的、優勢的。bias:偏差、偏見、偏心。
P.29 「根本趨勢」(underlying trend),不論投資者是否承認此一趨勢,它都會影響股票價格的走勢。其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當然會有所不同,但得取決於參與者的觀點。因此,股票價格的趨勢可以視為「根本趨勢」與「既有偏頗」的結合 →股價是由兩個參數所決定,基本價值加上對未來的期望溢價。這樣看來,錯誤存在於對未來評估存有幻覺,嚴重低估了未知因子的存在。
P.30 股票價格的變化可以回頭影響參與者的偏頗和根本趨勢。
P.30 反射關係:股票價格由兩項因素-根本趨勢與既有偏頗-所決定,而這兩項因素不受股票價格的影響。
P.30 所有的變數ー股票價格、根本趨勢、既有偏頗ー都會持續地變動。三個變數的交互影響,使變數先朝某個方向變化,隨著又朝另一個方向變化,因此而形成了典型的ー也是最單純的ー繁榮-崩解的形式。
P.30 股票價格增強其根本趨勢時,我們稱該趨勢為自我增強的(self-reinforcing);它們朝相反方向運作時,則稱為自我修正的(self-correcting)。既有偏頗也有相同的術語。
P.30 當某個趨勢受到增強,則它會加速。當某個偏頗受到增強,則預期與未來的股票實際價格之間背離會擴大;反之,如果是自我修正,則背離會縮小。
P.31 當既有偏頗有助於股價上漲則稱該偏頗為正;它朝相反方向運作時,則稱之為負。→好定義,之前被正正、正反、反正、反反的言語搞的很煩。用正負符號代表比較能明瞭。
P.31 趨勢的上揚會以兩種方式影響既有偏便:它會導致進一步加速的預期,或導致修正的預期。
P.31 (導致修正的預期:)股票價格修正時,根本趨勢可能或不可能繼續原有趨勢。
P.31 (導致進一步加速的預期:)正偏頗會造成股票價格進一步上揚,並造成根本趨勢更進一步加速。
P.31 只要該偏頗持續自我增強,則預期會比股票價格上漲得更高。根本趨勢會愈來愈受到股票價格上張得更高。根本趨勢會愈來愈受到股票價格的影響,而股票價格的上漲會愈來愈倚賴既有的偏頗,因為根本趨勢與既有偏頗會變得愈來愈脆弱。最後,價格趨勢無法維持既有預期,修正便發生了
P.31 失望的預期對股票價格具有負面影響,而股票價格的下跌會使根本趨勢轉弱。如果根本趨勢過度倚賴股票價格,則修正可能變成完全的反夕。在這種情形下,股票價格下跌,根本趨勢反夕,而預期將進一步下降。而自我增強的過程將開始朝相反方向發展。最後跌勢到達極點而自我反轉。
P.33 圖2-1:我們必須強調,這只是單一根本趨勢與單一既有偏頗之間交互運作之結果所產生的可能軌跡。事實上,運作中的趨勢可能不只一個,既有偏頗也可能有許多雜音,因此事件的發展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

P.34 (上圖)本架構的最大優點是其使用的變數能夠量化。→索羅斯並未完整公布其參數和公式,每股盈餘只是其中一項參數而已。
P.34 (價值通則)第一項通則:股票價格必定多少會影響基本面。
P.34 它通常會透過某些政治過程,如:稅制的改變或儲蓄與投資法規或態度的改變發揮其影響力。
P.35 如果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既定偏頗很可能在短期內便會被修正,如同我們所觀察每日股價的震盪。我們可以將這些偏頗視為雜音而予以忽略。
P.35 如果基本面出現變化,我們不能再忽略既定偏頗所導致嚴重的扭曲,因為該偏頗會造成自我增強/自我修正的過程,而使得股票價格、基本面以及參與者觀點都出現變化。→這就是進場點時刻!!平常沒事根本不值得在場內被跳動干擾,只有關鍵時刻才要進場,並且大膽行事不要在那算一兩檔,時機到了就是進場,並讓紀律操作接手後續工作。感知判斷是決定進場時機,之後就交由紀律操作接手。
P.35 (價值通則)第二項通則是:參與者對基本面的認知一定存有瑕疵。這種瑕疵在初期階段可能不明顯,隨後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P.35 無論如何,反射模型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所能提供的是基本分析所忽略的要素。原則上,這兩種方法可以調和。基本分析試圖說明根本價值如何反應在股票價格上,反射理論則顯示股票價格能夠如何影響根本價值。前者是靜態的觀點,後者則是動態的觀點。→基本分析需要經濟深厚的背景能可能判讀數據代表的意義,也才能看出端倪。這邊我欠缺很多知識能力…
P.39 研究報告的格式:一、概念。二、分析(方法)。三、情節(時間軸)。四、評估。→先用此作為分析的格式範本,之後再作調整符合我的需求。而特殊之處在於,分析是當時,運用是在未來的某日。機會需要時間的醞釀,而時間的醞釀過程,讓眾人淡忘此事正在發酵,而錯過最佳出手機時。




P.53 自由浮動匯率本質上是不穩定;另外,這種不穩定是累積的,所以自由浮動匯率系統最後幾乎確定會瓦解。
P.54 國內通貨膨脹率與國際匯率之間的關係並非單一方向的,而是雙向循環的。某一個因素的變化可能發生在另一個因素的變化之前,但將該因素視為原因,而將此因素視為結果,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它們會交互增強。當貨幣貶值而通膨惡化,宜以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視之;在相反情況下,則宜以良性循環(benign circle)視之。
P.54 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會遠離均衡。
P.54 自我增強的過程持續愈久,會變得愈脆弱,最後一定會產生反轉,形成反向的自我增強過程。完整的循環具有大幅震盪的特徵,這種震盪不僅發生在匯率上,也會發生在利率、通貨膨脹與/或經濟活動的水準上。
P.55我們無法只使用兩個變數,即使最簡單化的模型也需要七、八個變數。→化繁為簡,再簡單也不能簡陋成非黑即白的評議方式。28=256種組成。這才可能形成累加性的評估計算。
P.62 外匯走勢有呈現大波浪狀的傾向,每一段走勢都是持續數年之久。→不知今日還有沒有效。(待確認)
P.65 由於個性,我始終對挑選反轉點比較感到興趣,而不喜順勢操作。→結果是連損四年,最後第五年才獲得回報。這值得注意,股價無法立即反應真實價值,而且時間長度超乎預期。有遠見並非現在做就正確。趨勢的慣性作用力巨大,轉向過程極度緩慢,而一旦反轉後又會立即加速衝出,如重力彈弓效應。如果是真正大趨勢反轉會出現高度黏盤區塊(讓你感受到12G力的壓迫感),而不太可能像踏空般直接下墜。直接下墜最可能的只是暫時性恐慌。
P.69 經濟強勢通常能夠提昇資產價值與未來的所得,而這些是決定其信用度的因素。在信用擴張反射過程的早期階段,其所涉及的信用額度相當下,所以它對抵押品價值影響是可以忽略的。這便是初期的擴張速度甚為緩慢的理由,而信用的基礎在初期也相當完整,但是當負債金額逐漸累積,總放款大幅增加,而抵押品的價值也開始產生增值效果。這個過程會繼續發展,直到總信用的增加速度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為止。這時候,抵押品會變得非常仰賴新放款的刺激效果,而新放款未能加速時,抵抽品的價值便開始滑落。抵押品價值的侵蝕會對經濟活動產生抑制效果,這又會回過頭增強抵押品價值的損失。既然抵押品在這時候已經充分被運用了,其價值下滑可能導致放款的清算,而這又會造成抵押品價值的進一步下跌。這便是繁榮與崩解過程的典型剖析。→我知道本書難懂的原因了,我沒有經濟學底子。索羅斯每句話我都要推敲半天,方得大悟。但對經濟系的人來說根本是小菜一碟…
P.69 在繁榮的起始階段,信用量與抵押品價值均處於低檔狀態;而在崩解期間,它們都處於最高狀態,這便是繁榮與崩解之間不具對稱性的理由。→雪崩時各種貴的嚇人的資產都不值錢,也就是說災難時並不存在合理價格。
P.69 放款的清算需要花時間→反彈行情不要輕易進場的原因在於,時間差攻擊。資產未完成清算,通常結果只會更讓人絕望,因為財報粉飾已不是特例,成了常態。只有出事才會抖出所有未爆彈。
P.70 我們在大型循環中所處的正確位置很難辨認。我必須承認,自1982年來,我被這個問題所迷惑。我會迷惑的理由在於:雖然繁榮已明顯失去衝力,崩解卻未出現。→非常震驚的回顧驗證,他在1982年看到問題,但要到1987年才反應。而且最大的反差在於,從未跌到1982年之下的水準。



P.71 信用擴張的「正常」過程在很久之前就達到了頂點,但其信用收縮的「正常」過程卻被有關當局遏止。我們進入了一個未知領域,因為有關當局的行為是史無前例的。→創新不一定會發生災難,只是無法預測發展,或許這就是我的盲點,天性悲觀,對於未知充滿著偏見,我目空一切,只因順從內心的渴望,而非理性判斷
P.71 我們必須瞭解,管制者也屬於參與者→他們也是人,而且充滿人性。不該假定他們能操控市場,而是會犯錯的超級大賭徒,好好的莊家不當,跳下來用國力作賭注。問題是目前金融桿槓加總已超出國力總和,不是區區的800億國安基金能擋得住。現在隨便一家銀行都2千億起跳,隨便爆一家都是國家承受不起的災難。富邦近年來營收太閃亮,閃到我都覺得不可思議,正常放貸可以賺那麼多錢嗎!?
P.72 管制循環不具有信用循環的不對稱性特色,它似乎更符合於我們在外匯市場所發展的波浪型態,而比較不類似於信用循環中的繁榮/崩解型態。→管制是一種趨勢阻力,當今有不錯的名詞-逆風操作。
P.84 管制者始終較業者落後一步,不論法規如何訂定,銀行業都能迅速採取迴避路線。→另一觀點:如果不懂得迴避或真的遵守,結果就是被市場消滅,因為客戶很快就發現服務相對很差。守法的企業活不下去,因為違法的企業很少被抓到。為何呢?因為沒出事,管理當局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P.89 即使某一家銀行決定要節制,但仍有許多其它銀行會爭先恐後地取代其地位。→放款品質劣化是必然的現象。這是場強迫參與的遊戲。只是我們真的不知道現在銀行真實呆帳是多少,台灣很多企業都像屍體沒兩樣。
P.108 反射循環圖→這分析法有趣,值得模仿用看看。簡單明瞭。

P.118 管制總是出現在事情發生之後。當管制者察覺過度(異常)的現象,其所堅持的修正行動會使情況朝相反方向惡化。→救火者堅持在油鍋灌水,以求滅火。今日也是央行拼命的撒錢。


[暫停於:第九章美國寡頭深化的現象P.123]
一連讀了兩週,覺得乏力了。決定換本來讀,之後有空再繼讀。

心得感想:
現今正是反射理論的最美詮釋,負利率能消滅不景氣,貨幣寬鬆能復恢繁榮,而使用效果顯著,股市一再創新高,失業率下降,這一再的好消息激勵了政府和人民的信心,這是榮景的到來。偏頗影響的了價格,而且一再強化此信念,最終演變出的就是嚴重的背離。股市價格是信心問題,而現今股市還真的只剩下信心在支撐,沒有基本面的空中閣樓。趨勢會影響價格,新價又會刺激趨勢。這是一種互動式回饋加成效果。而最終還是會發現高處不勝寒而開始反轉,反方向一再創新價又帶動刺激趨勢,成了反向回饋效果。混沌理論根本奧祕就是在於漩渦加乘效果(非線性的指數型加速),而最有價值的就是加速階段-暴利。投機與投資的差異就是於此,只賺價差,加速階段的價差。沒肉的魚頭和魚尾留給投資者賺。眷戀午夜狂歡不肯散場的人,留下來洗碗。
「預期」是個扭曲性因子,會加速股價同向性發展,和加重該方向的幅度,但預期離本質太遠時,預期反向的勢力追趨上原預期方向,到達臨界點-脆弱的平衡,接著趨勢力無法再支撐原趨勢而崩解,如同海浪到達最高後的破浪點,海浪已無法再支撐上升結構而碎散。而下墜的重力加速度,勢必不會只到地平面就中止,還會進一步的衝擊,在水平線之下打出一個深洞。
索羅斯的評估方式必須具有深厚的經濟學背景,看來我這方面是非常欠缺,根本已到一無所知的程度。我並不懂基本面,我直接跳過,從統計學在股市賺錢,而索羅斯的核心建構於基本價值的評估,並看出股票價格與基本價值之間的偏頗,言下之意必需先知道價值為何才有基準點。這裡存有陷阱,因為我沒有評估基本價值的能力(知識、經驗),也就無從推算出偏頗。
我無法達到基本分析的第二個理由,英文。大多數資料都是以英文來發布,索羅斯可以自然的閱讀相關文件,而我必須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讀一篇報告,也就是說他讀一百份報告,我還在讀第一份!!這條路對我有絕對障壁的問題。

[2016年12月6日 感知操作]
感知原本是我用來描述非理性的決策方法,一種不理性和自我感覺良好操作方法。在原本定義中是存有嘲諷味道,但經過一再的演化,這詞因為太特殊,反而被我改良原本的指意,成為我新的策略思維的代名詞。變成對大事件的操作反應、對機率的臨界值思考、對未來預測的發展的對應策略,所交集出的一種新策略,類似於知識+經驗的投機策略,不再是計量化的操作策略。之所以開始偏重這方面的研究是因為時代一直在向前邁進,而我現有的系統無法面對新時代的演進。明年五月新增的期指盤後交易法規,讓我深刻的明瞭,未知是多麼奇特的東西。這事從未發生過,怎麼可能用計量去分析,根本沒資料!!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已知的未知),我得就不確定性為基點思考應該的方法。未知似乎只能靠智慧(知識+經驗)來解決,既然是智慧就不是黑白分明的邏輯結構,這領域存有更多的模糊判斷。這裡就是一個成長曲線的斷壁,過了就成為人生勝利組了(連未知都難不倒我),沒過就進墓園。



書籍資料:
書名:金融煉金術
原名:The alchemy of finance : reading the mind of the market
作者:George Soros
原文作者:George Soros
譯者:俞濟群,黃嘉斌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5/11/15
閱讀價值:高,他真的在市場上賺到超級大錢。
目錄:
第一篇 理論
第一章 反射理論
反均衡
不完全理解的問題
社會科學的問題
參與者的偏見
反射的概念
反射與均衡
第二章 股票市場的反射現象
第三章 外匯市場的反射現象
第四章 信用與管制的循環
第二編 歷史的透視
第五章 國際債務問題
第六章 放款的集體級度
第七章 雷根的大循環
第八章 銀行體系的沿革
第九章 美國寡頭深化的現象
第三篇 臨場實驗
第十章 起點:1985年8月
第十一章 第二階段:1985年8月-1985年12月
第十二章 控制期間:1986年1月-1986年7月
第十三章 第二階段:1986年7月-1986年11月
第十四章 結論:1986年11月
第四篇 評估
第十五章 金融煉金術的領域:實驗之評估
第十六章 社會科學的困境
第五篇 處方
第十七章 自由市場與管制
第十八章 邁向國際中央銀行
匯率
國際債務
石油
國際貨幣
第十九章 制度改革的矛盾
第二十章1987年大崩盤
結論
附註
附錄 歐洲解體的展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